学习着·生活着·歌唱着——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
作者:不详 时间:2010/7/20 22:27:02 来源:xiaxiaoyan转发 人气:1157
——摘自《岁月如歌• 求学的艰辛与欢乐》
什么是学习的欢乐?于漪老师在少年时代用信口悠悠吟诵的诗句启迪我们,将知识与文化融入内心世界,成为一种诗意生活的方式。什么是生活的欢乐?于漪老师一生用岁月谱写出激情飞扬的乐章,每一章的底色中有一位歌者奋斗的身影。学习、生活、歌唱,于老师从年轻时的发乎自然的对生命的热爱,一路走来,这份火热之心点燃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将语文教学的理想化在每一个具体实在的教学行为中,教育事业与自我生命紧密交织。
比起少年求学时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与欢乐的于漪老师,现在大都市的学生们大多很“不幸”。他们几乎没有在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时在田野中撒腿野跑的经历,更不用说年轻人的旺盛生命力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融为一体了。他们拥有的只是被题海淹没、被“一课一练”禁锢的生命,或者是被娱乐文化包围的低俗生活。试问,这样的心灵怎能与杨万里的诗“有戚戚焉”?又怎会体验到学习与生活世界之间那丝丝缕缕的联系,从而享受生命完善的快乐?
记得在一次“两纲教育”的研讨活动中,于老师忧心忡忡地分析了这些成长在新世纪的中学生们的心灵现状,如同干涸的盐碱地,缺少精神养料。她说:“老师们,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们!”“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这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礼堂中每一位老师的耳畔。于老师要唤醒的,首先是以分育人却茫然不知的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人”,当然不是考试机器。学了诗,不只是应付默写应付考试,而是能遨游在美的享受中,体验浓浓郁郁的生活情趣,正是应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者,学为人也,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便会油然而生。学习着、生活着、歌唱着,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的生命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生命力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
在斯宾塞的眼中,世界上最好的教学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教师,不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使者,更应该成为带给学生快乐幸福的生命感受的使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在充满希望、快乐和幸福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于漪老师常说,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知道他们需要怎样的精神养料,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除此之外,教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快乐学习。课堂教学中,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索,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快乐的情绪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源泉。忆起于老师二十多年前执教的《晋祠》,一篇可能会被教得无趣乏味的说明文,在于老师的课上成为了学生心中璀璨的明珠。师生们在文章思路的沿途风光中领略晋祠的风景美、文物美、艺术美;在驻足观看中感受说明与描写巧妙结合的功力与妙处,懂得对“偃”、“扭”、“冲”、“旋”、“垂”等字词的含英咀华;“看景不如听景”的艺术审美常识更使学生豁然开朗,领略到无限风光,感受到盎然意趣。让我难忘的还有那堂课的结束语:“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力求行万里路,放眼观看我们的壮丽山川,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滋养自己,成为精神丰富的人。”这不正是于老师的殷殷期待吗?用隽永的语言文字的材料灌溉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学习与其生活紧密相连,唱出美的旋律,激荡出快乐的心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着力启发学生‘好之’,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终则进入徜徉于佳文美什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路人,在教材与学生间织就一根心灵的纽带,让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快乐相融,体验学习生活世界的情趣、理趣、意趣,一起学习着、生活着、歌唱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