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闲暇教育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宿城区屠园中学 房立飞  时间:2010/8/14 8:04:32  来源:望月抒怀原创  人气:660
  一、 提高语文素养,实施闲暇教育
  语文学的好不好,主要是靠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是否得法。这里的语文学习(实践)当然不是学校规定的语文学习,而应是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行为和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无直接相关。现在学生一年中的假期很多,在校时间也大大缩减,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当下的闲暇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闲暇生活的引路人。
  1.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对课外读
  物的兴趣。对于课外读物的兴趣,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在于提高人的修养、品位,丰富充实人的闲暇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多作家在回忆自己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都特别提及年轻时候看过哪些课外书,如何从这些书中得益。我们应该从这些作家成功的经验中得到一些借鉴。还应引导学生对正在热销的青少年读物进行评论,对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写一些观感等待。
  2. 让学生写自己的闲暇生活,说自己的闲暇生活,表达自己
  对闲暇生活的感受,在说和写中帮助学生提高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例如,着眼于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并提高其语文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写如下话题:“怎样度周末”、“我给同学过生日”、“难忘的一次旅行”、“我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会做饭了”等待。语文学习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也是最尊重差异的学科,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的心态、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学习和自由的交往。自由是闲暇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学生正是得意于课外的自主学习(读书),看似不经意的活动,语文能力却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
  二、 培养创新能力,实施闲暇教育
  “语文教学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和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和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和意识。对话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闲暇教育”。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而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不必把语文课堂看得过于神圣,把师道看得过于尊严,把课堂搞的太严肃、太正统、太过于程序化,容不得有自由的额度。其实,语文不是教师“教会”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大量语文时间的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两个维度,将语文学科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而最主要的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两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着不同的策略。程序性知识的习得速度慢,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靠教师的“耳提面命”式的讲解,它的习得是在主体原有的知识背景、认知发展水平、动机水平下,通过自身主动地加以建构而获得。训练的策略和思维过程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统一的、刚性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过程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弊端。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表达。这样的读书学习,是在一种全新环境下,自由的呼吸,主体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灵背景下,找到新的视角、新的观念,从而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学习效果,然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过:“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等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记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之类的‘名句’等等不一而足。还阅读本来面目,它是心灵与心灵的崇高的对话。”
  总之,我认为接受了良好闲暇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决断的能力。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而充实,他们的思维敏捷而富有创意。而这一切将会迁移到语文学习之中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相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必将有助于减轻语文学科负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