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环境,快乐上初中——对初一年级家长的几点建议
作者:不详 时间:2011/9/19 20:47:22 来源:12346abcde转发 人气:3121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这首诗描写了孩童春天的时候在田间捕蝶、嬉戏的场面。人们喜欢这首诗是因为它真切地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快乐和无忧无虑,可是没有哪位家长会把这一画面同初中生活联系起来。似乎提到初中,就充溢了压力、叛逆与教育上的无力,其实,只要做好准备,适应了新的环境,同样可以快乐生活。为此,我们给大家三条建议:
一、给孩子以信心,也给自己以信心
对初中生活,孩子是非常向往的。在他们眼里,上中学是长大的标志,中学生活是自由的,放学时不用排队、可以独自骑车上学等等都是他们向往的原因。但兴奋的同时他们也充满了紧张。他们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样、凶不凶;同学是什么样,会不会找到好朋友;校园怎么样,有没有小学条件好。可以说,喜忧参半是孩子迈入中学大门的第一感受。可上学不到两天,甚至仅仅在报到一两天后,我们有时会发现,孩子笑容没了,回到家无精打采,再也没有以前的兴奋劲儿。是什么情况造成这种骤然的改变?简单来说,就是没信心!
1、对学校、对班级没信心
虽然现在是就近入学,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选择择校。什么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是不太好的学校,早就在家长的日日叨念中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如果择校没能成功,进入直升学校,那“无奈”的心情必然会跟随孩子,还没入学,孩子便已对未来的三年失去了信心。
对班级没信心,则更多表现在未能如愿进入特色班的孩子身上。虽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分快慢班,但公办校中各种名目的特色班客观存在,若在分班考试中未能进入特色班,孩子便觉得未来三年没什么意思,在平行班中不会有什么发展,信心必然缺失。
2、对自己没信心
即使进入理想的学校,即使进入理想的特色班,孩子的信心仍然很容易失去,因为周围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太多了。上课面对老师的难题,在小学原本自己是一枝独秀,可现在却发现会做的同学比比皆是,而且反应比自己快的更大有人在。优越感一旦失去很容易以不自信取代。这时,孩子会以依恋小学生活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恐慌。比如说我们小学老师怎么怎么好,现在的老师怎么怎么不好;我们小学的校园是多么的美,现在的校园的多么多么难看等等。
这些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呢?
对学校、对班级没信心源于我们家长的灌输。我们很多家长很早就在考虑孩子进入哪所中学的问题,甚至什么证书、什么奖项是哪所中学的敲门砖都已早早打听好,周六周日带着孩子在各种辅导班奔波都是为了实现择校的具体措施。所以,在孩子心里早就设定好了自己应上的学校,一旦择校失败,家长的叹息与懊恼必然导致孩子对即将升入学校的抵触。没有希望了,会成为这类孩子的潜意识。
同样,这种“没有”希望的感觉也会占领一些身处平行班的孩子的心灵。看到自己和原先在小学行为习惯就不好的同学又在一个班,又要同学三年,内心的不快甚至厌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中学的生活状态,排斥心理会引发不合作、不融入的表现,甚至悲观、失望。
对自己没信心源自孩子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类孩子头上的光环比较多,像区三好生、区优秀少先队员、中队长、大队长、奥数一二等奖等等。原先在班级是佼佼者,备受老师关注,现在一下子变得默默无闻,失去了老师的瞩目,极易心理失衡,表现出来的就是不断地抱怨,抱怨老师不好,抱怨班级不好;或者极其想念小学,挂在嘴边的都是小学的生活,一头扎在回忆中不愿出来。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家长要调整心态,给自己以信心。
未能如愿到自己期望的学校、期望的班级,这固然令我们家长很失望,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孩子自身的努力是关键。更何况,这几年南京市教育改革和布局调整,已不存在什么薄弱学校,任何学校都有它的特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孩子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我们家长的影响。如果我们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怎么要求孩子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所以,首先,我们家长要调整好心态,从心里认可这所学校、认可这个班级,只有这样你才能将这种乐观的情绪传达给孩子,让他对未来的初中生活有信心。
其次,帮助孩子树立对未来的信心,给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
要客观地看到学校给孩子带来的发展机遇。没有一个学校会不认真地教导孩子。是金子总要发光,只要孩子优秀,任何一个学校都会让他变得更优秀。我们家长要引导孩子爱他所在的学校,爱他所在的班级,爱他 任课的 老师。《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与其不停的抱怨,不如把这次没有实现的选择当作一种锻炼的机遇,教导孩子战胜不如意就是最大的胜利。德国戏剧家莱辛曾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锻炼的必要,有人问鹰:“你为什么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它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可见,碰到自己不如意是事情有时未必是坏事,塞翁失马,安之非福?这时正是培养孩子意志本质的最佳时期。学会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赋予的一切是引导孩子成长的必需。
第三,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制定好适合的目标。
相较于择校、择班失败后的挫折感,优越感的丧失更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制定好适合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家长到学校来质问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到你们学校来就像变了个人,原来在小学很优秀,老师都夸他,现在却有上课讲话、甚至连作业都不完成的现象。其实,这恰恰是我们家长未能注意到孩子心理的变化,对其评价还只停留在小学阶段,未能意识到周围环境的改变、参照物的改变的结果。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是中国的古语。对孩子而言,优秀的自己在新的集体中一下子变得不优秀了,所获得的评价不再能让自己或家长骄傲,这时,不仅孩子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我们家长也会不停地指责孩子、指责学校。其实,大可不必,任何优秀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只要我们认真帮孩子分析现状,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像我们初一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倡导的,将大的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然后一步步去克服,终究会获得新的成功。
有时,孩子在向目标迈进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头脑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进书也记不住内容,性情易急躁烦闷。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 要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舒缓焦虑,增强信心,让自己“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从而渡过“高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