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环境,快乐上初中——对初一年级家长的几点建议
作者:不详 时间:2011/9/19 20:47:22 来源:12346abcde转发 人气:3122
二、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也培养自己好的心态
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进入初中更是如此。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在初中快乐的生活,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三种习惯,同时也相应调整好自己的三种心态:
首先,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调整自己过于呵护的心态
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而生活习惯,简单的说,就是当日常生活形成一种规律后,比如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觉、几点钟学习,放学回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假日一般如何安排等等。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恰恰是这些小事决定了孩子的快乐与否。试想一个老是迟到的孩子会得到老师的认可吗,一个邋里邋遢的孩子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吗?
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科学安排生活的能力。一家一个孩子,4+2+1的家庭模式使得孩子的生活琐事家长理所当然的包办代替。小学时是管接管送管拎书包,上中学依旧如此,甚至跑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有一个学生参加军训,在洗衣服时,教官看到他拎着衣服的领子让衣服在水盆里旋转,教官不解,问他原因,他说家里洗衣机就是这样洗衣服的。这不是笑话,这是个真实的案例。人都有依赖性,有了拐杖就不想自己走路,有了依赖就不想自己动手。有的家长抱怨孩子太懒,连澡都不肯勤洗;不懂得爱惜劳动成果,随意丢弃物品;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等等,其实这都是我们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的结果。缺乏自理能力必然做事一团糟,没有章法;没有科学安排生活的能力,必然做事效率低,事倍而功半。这点,在中学尤为明显。中学老师把扫地、拖地、整理抽屉、放置学习用品等当作孩子理应会的内容,更是非常重视孩子出勤、交作业等学习常规,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无法应付中学日常生活的。
所以,请我们家长调整自己过于呵护的心态,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一定的自理能力。否则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必定大受打击,在学校哪有快乐可言?
其次,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调整自己作业至上的心态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做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记忆的习惯、听课的习惯等。学习习惯有好与不好之分: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会妨碍学习的效果。
对于学习习惯,在小学,我们家长更注重对作业的完成。完成了,就可以玩了,或者做一做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做完了,就算复习工作结束了。这些习惯在小学是合适的,因为小学课堂的容量小,学业的难度低,学科科目少,但中学不行。中学课堂教学容量大、学业难度大,学科科目多。虽然在初一主要科目仍只是语文、数学、外语,但其他科目很多,而且门门都要考试。特别是生物、地理,因为初二就要参加中考,所以各个学校在初一时就很重视。而且小学老师教低年级的一直都教低年级,教师授课起点都很低,而中学教师是实行三年一循环的,一般教初一的老师都是刚刚送走初三毕业班的,所以在一开始授课时起点比较高,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比较多。因此仅仅只是延续小学的学习习惯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还要培养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呢?
要有预习的习惯:即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运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中学课堂教学容量大,不事先预习是无法跟上老师上课节奏的。
要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是所有重点内 容 老师都写在板书或幻灯片上的,要学会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要有上积极课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孩子在课堂上不是录音机、也不是打印机,光全盘接收不行,还要多思考、大胆质疑,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出自《论语》的古话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要有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一天下来,科目很多,拿到作业很难一下子记起所需知识点。先复习,归纳知识点,明确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然后作业,效率高而且知识点巩固到位。千万不可作业做完就了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人们在学习中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而且复习时还不能死记硬背,因为研究发现,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而死记硬背的则是是费力不讨好的。这一规律在小学应用不多,是因为小学课堂容量小,教学内容简单,老师在课堂上就进行了较好的巩固,而中学课堂做不到这一点,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孩子课后复习。
此外,还有按学习计划学习的习惯、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的习惯等。
第三,培养孩子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调整自己只看重学习的心态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只是目前我们很多家长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孩子交流的主要话题甚至唯一的话题就是成绩,所以凡是看上去和成绩无关的事情都不愿孩子关心,具体表现为对学校、对班级集体活动的不关注、不参加。看上去,这是抓紧时间学习的表现,实则弊大于利,是孩子不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培养孩子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有利于孩子融入班集体中,有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孩子孤僻、不合群、不善于沟通与合作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那么,要培养哪些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呢?
要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如在仪表方面要清洁卫生、服饰穿着要自然得体、符合学生的身份;言谈方面使用礼貌词语、态度诚恳亲切、声音大小适宜、尊重他人;仪态方面要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如在教室 和 老师说话要从座位上站起,进入老师办公室要喊报告,和人说话要用目光注视对方等。
要培养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习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绝不能讳疾忌医。甚至因为对方言辞尖锐一些、态度生硬一些就暴跳如雷。只要的善意的规劝就应该虚心接受。要告诉孩子,对待缺点、错误的最好方法是欢迎别人指出来。
要培养和别人交流合作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呵护与迁就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再加上一家只有一个,小学上下学都是家长接送,也无从有与其他孩子交流合作的机会。所以,有的孩子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惹事,富于攻击性;有的害羞、怯懦、性格孤僻、不合群。而中学对孩子间交流合作的要求很高,几乎没有工作是能够独立完成的。即使是一门学科的科代表也往往是两个以上的人承担,甚至是简单的抬饭盒也要两人以上通力合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