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作品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红叶飒飒 时间:2011/12/16 23:08: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62
那么,如何以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披文——形象思维带动学生感受美
人类对美的追求,总是从具体形象的感知开始的,美的形象印入大脑就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产生审美心理效应。所以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就要通过各种途径直观呈现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意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应根据作品特点直观呈现形象和意境。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联想、想象,使作品所描绘的山、水、雪景、水藻、垂柳等各种形象直观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温情美、舒适美,渐入意境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就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形象思维,在大脑中生动再现小伙伴们摇船的画面、看戏的场景、偷豆吃的情景。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具有完整性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时决不能采取逐句讲解、逐段分析的方法,而要在解决难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再现的形象美,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感受引导学生,唤醒学生相关的经历和感受,带动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全身心地进入文本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中去,丰富和深化他们的审美感受。
教学文学作品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心灵,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联想力和想象力不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在自己的头脑中都模糊不清,怎么能通过自己语言的描绘清晰地显示在学生的面前呢?形象不清晰,必然削弱其美感和感染力。只有形象和意境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的时候,才能唤醒他们的情感,使其产生或愉快、喜爱,或激昂、悲壮的心理体验,进而提升审美情趣。
二、入情——感情熏陶引导学生体验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何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情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情感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景物、人物、场景、情节都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受到作品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教师就要带着感情去引导学生体会,缩短作品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感情实现沟通,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走进文本用心体验作品的美。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作品之美。如小说教学,教师要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握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主人公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清晰了,学生才能对小说的思想感情有深刻的体验。再如诗歌教学,诗歌是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但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感情的方式又不一样,要区别处理。抒情诗侧重于直接抒发感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结合创作背景体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叙事诗有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就要引导学生从场景、人物、情节入手,逐步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理诗则要琢磨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精炼语句中传达出的理性美。当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学生就有了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审美情趣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三、入理——理性分析启发学生鉴赏美
感受了形象美,体会了感情美,这还是审美的基础阶段,还要引导学生入理。缺乏理性的感情是不稳定的,只有升华到理性,学生的情感才会趋向稳定,才能正确地鉴别真善美、假恶丑。《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完成由情到理的过渡,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以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教学时,学生如果只限于了解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对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贪婪、势利、惟利是图、虚荣的丑恶嘴脸厌恶痛恨,对于勒的悲惨遭遇同情可怜,那未免太肤浅了。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探讨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国外、在过去,即使现在在我们的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探讨人性的弱点等等,经过这样的理性赏析,学生不仅会对作品丰富深刻的内涵理解更深更透彻,而且对小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种人性的丑恶都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有了这样深层次的鉴赏,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的提高必然大有裨益。
四、拓展——拓展实践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和创造的欲望,在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应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表现美、创造美。如何表现?如何创造?这里仍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当学生对作品完成了前面的感受、体验、鉴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拓展迁移,可以谈启示:面对亲情和金钱,应重亲情,淡名利;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对弱者要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也可以让学生改编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还可以续写小说等等。文学作品的美,最容易丰富青少年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产生向往、模仿、追求的心愿,而且总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作文便是最便利、最有效的形式。学生学习了小说,受到主人公形象的启发,可以创作小说;学习了诗歌,为其美的意境所感染,可以仿写诗歌;甚至可以是由作品的某一场景引出一段美好的回忆并把它写出来等等。经过这样的拓展实践,学生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必然能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之美,也必然能提高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做个好舵手,引领学生遨游文学沧海,汲取丰富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