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水文:有所畏,无所畏

作者:万州三中 本色农民  时间:2012/3/20 15:30: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56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其实很实在,他坦率地说自己畏天,畏高位者,畏圣人之言。畏天,这好理解,因为天虽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曾说“五十而知天命”,但六十三岁时,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他不灰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见这里的“畏”,是对上天的敬,并不是坐等上天的安排。“畏大人”,不太好理解,是生存的必须,还是崇礼的需要?“畏圣人之言”,他问乐于师襄、苌弘,问礼于老聃,”畏”,为的是学习和超越。他向师襄学琴,师襄都认为不必再练习了,但是他还是练了一遍又一遍。师襄、苌弘却仰仗这个弟子名载史册。
  孔子畏的实在太多,面对河流,他也忧心忡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太小心翼翼的,太谦虚谨慎。
  孟子则无畏得多,他说“民贵君轻”,在那个人“是会说话的工具”的时代,已够惊世骇俗了,他还公开宣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还有更“出格”的,“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他见了梁惠王回来,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呵呵,这个“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善“养吾浩然之气” ,“威武不能屈”,可以舍生取义的大丈夫,他畏惧什么呢?千百年来,孟子的身影,顶天立地。
  孔子以“畏”,汲汲于道,为天地立心;孟子以不畏,矻矻于义,为百姓立骨。
  “朝闻道,夕死可矣。”但道未闻,死亦可畏。当一个人有了宏愿,他会变得畏首畏尾:勾践可以卑事夫差,韩信可以从屠户的胯下钻过去,司马迁可以受宫刑而隐忍……留得有用身,创下不朽业。当大义需要生命去换取时,生死也可以变得无畏:为了楚国和宋国无辜百姓的生命,墨子可以冒着死亡的危险,连续十天十夜,步行千里去阻止战争;为了变法的成功,为了国家的昌盛,谭嗣同说,流血请从我开始。为了这个衰亡的民族,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只身与日寇周旋五天五夜,日寇剖开他的肚皮,发现里面只有棉花、草根和树皮……
  无所畏,不是暴虎冯河,也不是像荆轲那样疏于剑术却慨然赴秦;有所畏,不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是像天朝上国那样,以为关门上锁、蒙头捂脸,就能万事大吉。
  无畏,是因为心中有信念,所以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有畏,是因为心中有追求,所以千夫所指而不忿怨。因为这,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无限的意义。
  有所畏,无所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