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瞄准什么
作者:博兴六中 李吉香 时间:2012/8/25 12:20: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79
一、字词教学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导入课题后与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紧接着就是检查预习情况,通常是指名认读加点的生词,学生按照我的要求逐个认读,每读完一个字词,屏幕上就会相应的出现其拼音,有时我还让学生齐读一遍就草草了事,自以为字词这一教学环节,我已要求学生课外预习了,但没有想到,沉重的课业负担,已经把语文挤到了最闭塞的角落,学生哪有时间像模像样地去预习呢?为了保持课堂的完整性,就是学生在认读中出现了错误,我也只是象征性地纠正一下就过去了,殊不知学生读一遍并不能完全掌握这些字词的音、形、义。翻阅学生期末考试的试卷,我发现在字词的检测中,“尴尬”一词我班50个学生写对的只有21人,很多同学把“尤”部写成了“九”,甚至有4个同学把两字颠倒了,写成了“尬尴”。如果我在教学中花点时间引导学生动手写一写,并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也就不至于不会写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识字的过程,也就是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也提出了相应的写字目标,可见识字教学的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即使是公开课,在进行识字教学设计时,也应该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只要学生需要,要不惜时间,该“出手”时就“出手”,因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我们只能强化,不容忽视。
二、不要过分追求直观,慎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辅助工具迅速地渗透到教学领域。我校也在去年帮助教师购买了手提电脑,为鼓励大家使用,并把课件的使用记入了对教师的考核。于是在教学中我几会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翻阅以前的教案,我发现许多的课件使用意义不大,特别是诗歌教学中,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在名句欣赏时我就展示了一幅陶渊明的“东篱采菊图”,让学生直观地观赏,以求帮助理解。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岂是一幅简单的图画所能言尽的?其“悠然”的心态和隐居山林的“真意”又如何能从一幅画中简单的体现呢?这时使用插图不仅多余,还摧残了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课件中那些动听的音乐,好看的画面,成了最抢眼最热闹的东西,使学生忽略了学习最根本的东西——思考,这些都严重的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不管教材实际,一应去制一些过于直观的课件,或是动不动就放音像来代替语言的研究,把本应该通过品味研究才达到的效果一下子变成了直观形象,把本该以学习语言为核心,变为欣赏学习画面了,这样就削弱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尤其是文学作品。因此如果任意拔高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慎用多媒体,以免喧宾夺主。
三、不要盲目求新,无原则的课外延伸,从而使教学忘了“本”。
由于没有正确把握课改精神,一味地认为课堂上老师讲的越少,学生活动越多,课外拓展越深就是好课,所以在授课中更多的是看中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从而使教学失了“本”。如在执教《端午的鸭蛋》时,在剩下的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我竟然设计了“回忆端午节”“赏民族风情”“保卫传统节日”三个拓展延伸,当时学生表现很积极,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当时感觉特别棒,现在看来虽然学生对“节日”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但是却成了没有了语文的语文课,一节课竟然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围绕“节日”进行探究,殊不知就这样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的拔高了。何况一节课45分钟,真正放在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少得可怜,叶圣陶先生曾经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要真正用好,这样语文课的人文性拓展才能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之上。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个性化的解读。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只有教师先安下心来,以本为本,依本设计课堂教学,方能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虽然在课改中我失败过,痛苦过,但在探索中,我认识到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绝不应该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我们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语文教师要端好手中的枪,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瞄准教学之本,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窗外美丽的风景,才能谱写出动人的教学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