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之思——读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有感
作者:李悦 时间:2012/11/18 19:10: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27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舟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是苏轼的一首送别词,是送给她的好友钱穆父的,同苏子大多数作品一样,写的很旷达,让我深有感触。
从别后,时光荏苒已过三年,三年里你奔走多地,我亦奔波迁官,踏遍红尘,感知冷暖,然而我们相见以后,欢声笑语,恰似春风入怀。此词写于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当时新旧党仍续纷争,蜀党、洛党纷争亦在加剧。为了息波澜、存名节,他请求出调,以道自守。作者称赞好友“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又何尝不是表明自己的心迹呢?一句词句,也正印了作者本人“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的气韵。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才见君面,却逢别离。月下一孤舟,遥照送别影。一叶孤舟,月下别离,伴着淡月微云,且去那送行前歌女的悲歌。世间离别,本是常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与苦痛呢?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东坡这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让我即觉其超脱,又从中细嚼出些许苦涩。想来也是,人生短短几十载,浮生若梦,就像是一段旅程,而这旅程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生就如逆水行舟,总是有进有退,不必太过介怀、执着。浮生若梦,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而已。无论旅程中你经历的悲欢离合多么深刻,最终,也抵不过一抔黄土而已。想开些,以行人的角度,度过人生,该作为时作为,该放手时放手,沧海风云,付一声笑足矣。行人,可游可赏,可停可走,行于人生路途,以出世之心,走入世之路,可赏形形色色的行人,可观奇奇怪怪的故事,可览奇美壮绝的风景,浅尝人生即可。当然,以行人的角度入世,并不是要放纵,并不是要浑浑噩噩过一生,而是当舍则舍,如无波之古井水,波澜不兴;如有节之秋竹筠,自成其华;也并不是强调无为,碌碌无为的结束一生,做一辈子的米虫,而是,退则积蓄力量、潜静淡泊;出则剑锋锐利,利落耀眼。以“行人”的身份行走于人生之旅,做应做之事,行当行之举。至于,那些无可奈何之事,就不用“翠眉颦”了,笑一笑,淡月微云,就让它过去吧。
而从中品出的苦涩,想来,也是有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飘零之感。再结合当时为了避免新旧党之纷争,自请外调,以求名节的苏子,换了谁都会心有千结吧?大喜之下,必有大悲。当人身处困厄之中,要么自暴自弃,要么看清世人,超脱自身。在快乐、满足之时,即使是反省自身,也总是不够超脱,有着羁绊的。当一个人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欲望得到满足之时,他必定是开心的,满怀兴奋的,这时,如果去思考人生,又如何能够参透,又如何得大解脱?也因此,苏子说出这样超脱的哲理时,必有其苦涩。人只有在孤独受挫时,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清醒、冷静下来,清醒看自己,清醒看人生,得之彻悟。更何况,当时的苏子已五十有四,半辈子过去,波波折折,又怎能没有苦涩,又怎能看不透?当他说出这样的话,安慰友人时,又何尝不是将这句话告诉自己,又何尝不含着辛酸与苦涩?
总而言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告诉我,在可以掌握,可以有所作为之时,放手去做;当受挫时,不要急着起来向前走,一方面冷静思考,一方面不用太过介怀,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人生短短几十载,有时短促的就像一声叹息,世间人来人往,我们都只是过客而已。存一颗娴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行善,容人,入世,诗酒归园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