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3650字。
语文必修四•第5课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二、学习重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三、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文本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中的“大江东去”正是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古传颂的词,去领略苏学士的人格魅力。
二、检查预习:《课时讲练通》预习部分
自主学习: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先听录音,后自读。)
2、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四、分析鉴赏。
补充:“赤壁怀古”——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1、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鉴赏时可适时提出一些子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2)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A.以美人衬托英雄。
B.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足智多谋 )
2、在写赤壁景观的词句中,你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传神?试分析。
(明确:这一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有气势夺人、惊心骇目之效。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惊”写出江面波涛之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千堆雪”句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声绘色,蔚为壮观。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作者借此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雄姿英发的豪杰们,寄寓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作者在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对作者的这种情绪,你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可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评价,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1)理解,但不赞成。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会悲观失意。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2)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