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

作者:不详  时间:2013/3/19 16:55: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03
  2.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2分)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3.绿洲中学对本校初一(8)班的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及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一周中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请根据图表提供的数据,筛选信息,按要求作答。(4分)
  教师评价 课堂学习 作业与检测 公益劳动
  表扬赞许 批评指责 表扬赞许 批评指责 表扬赞许 批评指责
  总次数 56 42 27 34 21 14
  其中特困生次数 3 38 1 32 9 6
  (1)由上表的统计可以归纳出这样的主要现象:(20字以内)
  (2)如果从转化学困生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应该:(20字以内)
  4.请简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主要情节。
  5.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很曲折,请简述一则关于林冲的故事。
  6.《伊索寓言》中“驴子和狼”的故事讲的是什么?有什么寓意?
  7.格列佛一共游历了哪几个地方?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
  8.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2) 作者将莲与牡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           品行的追求,对
  世风的厌恶。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调头,转弯),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舵)。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故事。
  (2)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都江堰工程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76一前251年,时当秦昭王后期,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那里正当岷江自北向南从山地注入成都平原的总口道上。由于地势陡峭,江流湍急,夹带不少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缓,泥沙沉积,淤塞河道,再加上夏季雨量集中,山上雪水融注,常常发生季节性水患。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李冰。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学识,出任蜀郡守后,亲自对灌县、成都一带的岷江地势进行了周密勘察,吸取了前人治水经验,巧妙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制定了修建都江堰的规划。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密布在成都平原上的灌溉渠系组成。人们在岷江河道正中天然的江心洲北端,筑起“分水鱼嘴”,形状前尖后宽如鱼嘴,伸向岷江上方,将岷江分为东西二流,这是分水工程的枢纽。东流为内江,用以灌溉成都平原。西流为外江,是岷江正道,主要用于排洪。为减少对弯曲河岸的冲刷,调节流量,在鱼嘴上游还修建了“百丈堤”和一道斜向的挑水坝。这一工程不仅有分流引水的功能,而且还可发挥自动控制水量的作用。春耕季节灌溉用水量大,而岷江流量小,这时通过鱼嘴分流,六成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夏秋洪水到来,这个比例便自动颠倒过来,六成外泄,四成内灌。所谓“分四六,平潦旱”,即指此。
  鱼嘴及江心洲左右两侧筑有堤坝。面对内江的称内金刚堤,面对外江的称外金刚堤,二堤均高出岷江的洪水位,保证内江与外江相互分隔。沿金刚堤,设有湃缺,以备内江泄洪。在内金刚堤南端,内江左岸虎头岩对面,筑起一座湃水坝,名“飞沙堰”。堰高设计以内江灌溉所需水量为准。当内江水量超过所需限度时,多余的水可从飞沙堰自动穿过江心洲,泄入外江正流。如遇特大洪水,飞沙堰还会自动决堤,使洪水顺畅排出,从而保证进入灌区的水量不致为患。
  内江水流至飞沙堰,为将其水引入成都平原的灌渠,须穿过湔山(今名玉垒山)伸向岷江的一道岩石长脊。李冰指挥民工在这里凿开了一个口门,状似瓶口,故名“宝瓶口”。它成为控制入灌水流的咽喉要道。内江通过宝瓶口,经下段仰天窝等节制闸,一而二,二而四,一分再分,缓缓流入农田灌渠。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网络系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