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与升学考试大纲
作者:佚名 时间:2012/3/17 9:31: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92
语 文
Ⅰ、考试性质与原则
初中毕业生学业与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语文中考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语文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语文中考试题命制的原则是,以初中语文新课改要求为指导,以我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为依据,以本届初中所用语文教材为主要参考内容,以2011年我市语文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为基本标高,以水平测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查,力求使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新课标和人教版统编教材内容,依据2012湖北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相关内容,确定中考语文科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学常识
1.识记 A
(1)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
(2)识记教材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三个年级古代诗歌)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意境。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乙、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丙、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了解新闻、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探究 F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