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无限话登高

作者: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刘明娟  时间:2013/11/4 20:26: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84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谢灵运《登池上楼》
  全诗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表现了羁于世俗尘网中郁郁不得志的感伤情
  绪。
  四、叹时事动荡之乱,表忧国忧民之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代士大夫还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紧紧相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就是他们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尤其身逢乱世,家愁国恨便成了登高时挥不去的情思,少了暇日登高的那份轻松和自得,代之而袭上心头的忧国忧民之志让登高多了几分肃然。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登高咏怀的名作。诗的前四句写景,具体刻画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三峡秋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晚年的羁旅之思、怀乡之情、垂暮之叹、衰鬓之怨以及家国之恨”④。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杜甫的《登楼》、《登岳阳楼》也是登高咏怀的杰作,融自然景色、家国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抒写了忧国忧民的怀抱。另外,一些登高怀古之作也不同程度抒发了此种心志。如:刘过的《登多景楼》: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
  登楼南望,大宋只剩半壁江山,使人忧愁顿生。稼轩那样的英雄豪气已随长江水而去,秦桧那样的投降派自安福贵,哪知羞耻。转头北望中原,大宋山河空叫人伤怀,想起身亡的官兵和无端被害的百姓,诗人只能借酒浇愁。当年痛击金兵的战舰而今竟作了向金纳币进贡的使节用船。悲愤抑郁之情和忧世伤时之感笼罩全诗。前面提及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同样借登高远眺,将历史的兴亡和哲理的沉思熔铸入苍茫雄阔的景象中,抒发了此种情怀。
  此外,古代文人还喜欢在登高时即景阔谈生活哲理,往往引起人丰富的联想,颇受启迪。如众人皆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等,都在百感终寓有深层的哲理,最易引人共鸣,为后世激赏。《兰亭集序》关于人之生死命题的漫谈,又有哪个士大夫不唏嘘感叹呢?
  登高有时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活的再发现,感情的闸门在一霎那间突然被打开,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有谁能不被这份真实打动?我们在阅读古代文人的这些作品时,同样在审视生活,回味人生百态。可以说,正是因为文人广泛参与登高,才提升了登高的境界,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对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