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4780字。
《登高》教学案例
锦州中学语文组 韩慧颖
一、概述
《登高》是语文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册书共有两个单元的古代诗歌内容,依据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诗歌单元教学的总目标,即以典型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一些技巧,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对作品进行反复阅读,从诗歌的内容、意象、语言这几个方面体会此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使学生掌握鉴赏古诗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视、理解杜甫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二学生是刚刚接触诗歌鉴赏,还比较陌生,让学生熟悉诗歌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并通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熟悉诗歌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并通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学会借助意象来品味意境,进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自制教学图片。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语:我们中国的文学起源于诗歌,而诗歌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唐朝,唐朝几百年的历史中,诞生了两位声名显赫的诗人:李白和杜甫。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李白走到山顶的时候,盛唐的太阳已经过午,对于李白这可能是件幸事。但对于比他小十二岁的杜甫来说,不幸或许才刚刚开始。杜甫与李白张扬的个性、显赫的声名相比却显得那么窘迫与暗淡,反差之大,真可谓泾渭分明。的确如此,李白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沿着大道一路醉酒当歌,俊傲狂放;而杜甫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很郁闷。幼年丧母,少年多病,青年赶考不幸落榜,正值风华岁月,却赶上了战火连连的“安史之乱”,他一生流离失所,晚年又疾病交加,但庆幸的是他没有就此沉迷下去,正是这些苦难,这些经历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