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阶段与教育错位改革
作者:温铁军 时间:2017/2/27 14:02: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80
最近可能有一件事情各位也许会关注,就是西南五省大旱,旱到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昨天有一则新闻说浙江有一个特快专列,紧急往云南送浙江的水,成本非常高,装上火车,送到那儿,再转汽车,再送到山里,这个成本会非常高。大家都知道,大旱、旱灾其实几乎每年都有,但是受灾和成灾是两回事,比如北京几个月不下雨,受灾的面积多少多少,但是成不成灾呢?取决于你有没有水利设施,如果水能跟得上灌溉,尽管旱,但是不成灾,老百姓可以照样有收成,人畜饮水也不会有困难。而西南大旱之所以得从浙江用火车往那儿运水,说明一条,那儿的水利设施不起作用了,因此有多大的受害面积,可能就会相应的有多大的成灾面积。因此,西南五省的灾害之所以能够成灾,和当地的水利设施破坏有关。
这位朋友看到的还有这么一个石碑,现在有些地方水利建设真的差不多就剩下一块碑了。我们前几十年,大概是在水利建设高潮的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形成了八万多套渠系配套的水利工程,其中有36000多座大中型水库是靠老百姓用铁撬、镢头,用小车、箩筐建起来的,目前大部分不太好用了,年久失修了。有些已经变成病险水库,用也不敢用了,一到雨季就得赶快放水,怕有危险。西南五省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水利设施大部分不起作用了,现有的坑塘库坝,适用于农民和农村需要的小型的工程,过去上了很多,成千上万;现在大部分被卖了,或者给包了,也不太起作用了。
这个网友还拍到人在拉犁,前面三个妇女,后面一个男子,在用人耕种,这也是比较困难的现象。山村的教育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我们也很难说这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他拍的这个小女孩,问她什么都不说话,最后问到她为什么不上学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哭了,正是一个十岁左右的该读书的时候。他拍的这个学校的校舍,上学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条件,这是学校因为没有光,采光不够,所以老师在屋顶上开的天窗。这是学校的窗户,大家可以看到,这是老师上课,这是学校的黑板。老师说,失学的孩子很多,当然统计数据上是比较高的,几乎很少有失学的,客观上还是有的。
这个学校有五个年级,父母有一方死亡或者双亡的占的比重很高,168个学生有28个是有父母缺失的,大部分是在城里打工或者是在沿海地区打工的过程中间发生事故。打工是农民获取现金收入的比较重要的领域,但是我们很少有媒体、有学者关注农民外出打工的成本。168个孩子有28个父母因打工事故而死亡,这个比例相当高,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准确数字,但是打工者所要承担的代价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些却未必能够真的解决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他们的前途如何?这些死亡民工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都不会想到应该由谁负责,都怨自己倒霉。出去打工,打工的成本很高,且不说要支付多少路费,打不到工,或者被黑工介骗,路上被偷被抢等等,所有这些事情还不说,光死亡这件事情就相当严重。
这些事实让人看了不那么高兴,和我们一般媒体所报道的东西差别较大,从教育角度来说,现在强调教育并校,很多小孩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很多路,且不说不安全,这个事本身也比较困难。城里的孩子都是开着车接送,农村的孩子要自己爬山走路,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情况差不太多,大家看了这些情况应该有点对比。我说错位,客观上说是一个公共物品能否真正做到公共性。温家宝当年一上任的时候就讲,要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现在讲公平正义,是一个比阳光还要更重要的需求。但是现在事实是差异比较大,学校的教育方面的差异更是非常显著,农村教育有所改善,但是恐怕改善的幅度和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们这样说话比较客观、中性,不至于太尖锐、太刺激。
这个社会要发展,要追求公平正义,我觉得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下一代,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我们已经这样了,我们对我们所做过的一切,既没有很好的检讨,也没有很好的反思,在说下一代的时候,我们这代人会有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相信我们的后代比我们更聪明”,那意思就是,我们无论造下多少麻烦,都甩给他们去解决了。但是我们对后代其实有很多事情是不负责任的,特别是对农村的教育,我们确实有很大的问题需要探讨。
下面我开始介绍我要讨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是毛泽东说的,但是怎么教育。
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我有一个不太入流的判断,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用了一百年,所追求的无外乎是一个产业资本形成、扩张到过剩的历史进程。由于我们这代人所经过的教育,使我们把很多问题都比较集中到某一个领域,比如我们把问题集中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领域,当然就划了很多不同阶段,有对有错,有是有非。如果我们竖看二十世纪的历史,其实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工业化过程,或者是产业技术资本形成过程。终于到上个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完成了这个过程,并且我们实现了一个产业过剩。
国家有关部门从1999年所公布的数据就告诉大家,我们当年是600多种商品统计,现在是1000种商品统计,供大于求的占四分之三,供大于求就是过剩,没有市场,那么就是四分之三过剩。需求大于供给,仍然有市场前景的,有多少呢?一种也没有。所以我说生产过剩。当然在座的各位如果谁学过点政治经济学,谁都可以知道,生产过剩是什么现象呢?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我们从上个世纪末就进入了全面的生产过剩,就产生了一个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现象,那它可不可以靠资本主义自身解决呢?不可以,因此生产过剩就延续到现在,导致了新的一轮,那就是国内严重过剩了,怎么办呢?靠国外需求,今天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外需拉动,所以为什么美国感冒我们也得跟着咳嗽,我们也得不舒服呢?是因为这个固有矛盾解决不了,要靠他消费,你才能够有增长。所以客观的来说,外向型经济就意味着你自己的需求不足,要靠外需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客观的矛盾。
我的第二个判断,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人完成的是金融资本从异化于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相对过剩的历史进程,很快,中国人用了不到十年就进入了金融过剩的时代,因此我们说我们现在是在加入全球金融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竞争。
西方以美国为首,用了大约半个世纪完成了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走向金融过剩,我们用了不到十年。西方人从进入产业资本形成到完成产业资本过剩,大约用了一两百年,我们用了不到一百年。中国的速度是比较快,这是值得中国人感到非常振奋的,但是振奋之余我们要有一些反思。
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先得说清楚,教育是符合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说产业大家觉得不太好听——服务于一定时期发展需求的领域。如果二十世纪是产业资本形成的时期,教育其实就是主要服务于产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配合。如果我们21世纪进入金融资本扩张,那教育其实就应该调整到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居主导地位的金融资本扩张。所以我说教育的错位或者教育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是在九十年代当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当时在产业资本扩张阶段,而那个年代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定位在已经进入金融资本扩张阶段的美国教育体制,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不太适应当时国内的需求。九十年代的很多改革,比如说农村中的职业教育体系差不多消失了,全国各地原来有几千所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后来大部分都改名了,或者是改制了,或者是解体了,总之大部分都消失掉了。沿海不是老闹用工荒嘛,说花两千到三千也雇不到一个技术工人,是因为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把中等技术教育,就是职业学校、职专等等这些都改了。职专升大专、大专升学院、学院升大学,一级一级往上升,做职业技术培训的这部分基本上也就消失了,也不能叫消失,就是下滑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