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阶段与教育错位改革
作者:温铁军 时间:2017/2/27 14:02: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10
中华文明的底色
先说说中国的客观情况,当我们讲到中国自身的客观情况的时候得明白,中国地大物不博,人口众多,因此人均资源极其有限。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中国只有世界上9%的耕地,如果你把我们那些不适宜耕地,本来应该退耕的地,比如干旱荒漠带、陡坡都退下来,我们实际上只有世界上7%的耕地。在我们的耕地中,整个我们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符合农业耕作需要的光、热、水、土四种自然资源匹配只占9.8%,也就是国土面积中只有一成是可以适合农耕的。麻烦在于适合农耕的地方也适合城市,也适合工业。所以,城市-农村,工业-农业抢这点有限的资源,就导致这个社会的矛盾一定是复杂的。我们先不说尖锐不尖锐,一定是复杂的。你们看现在老有农民告状,为啥呢?地被占了。有的比较低的,甚至不太合理的占领。因为这种不合理到处都在发生,所以现在有关部门统计,说差不多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耕地征占处于违规、违法,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这么少,整个水土光热匹配只占9.8%,大家都想要,矛盾就非常复杂。
中国为什么能够养活这么多人呢?这么点的资源,我们只有6%的水、7%的地,养活20%的人口,凭什么?很少有人理解中国这个社会结构怎么回事。为什么我讲结构差异?因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或者国家战略或者是民生之基,它从根上就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干旱荒漠的土地跟西亚、北非处在同一纬度上,地球同一纬度意味着它自然资源的生存条件应该是接近的,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农业呢?是因为我们太平洋有季风,季风带来气候的不同,一年有四季,同时随季风又带来季节性降水,于是有的时候下雨,有的时候不下雨。于是乎中国的先民们,当我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告别蒙昧进入技术文化的时候,我们说中国人在7000年前驯化了野生蚕,开始进入蚕桑农业。中国人在6400年前驯化了野生稻,开始进入了灌溉性质的稻作农业。因此,中国传统农业是什么?就是季风性气候带来的不同降水的差异,使得中国人一定要有水利,有水利才可以使天然来水,变成可归集利用的地表水。因此,我们六七千年前的先民,当他们告别蒙昧的时候进入的就是一个群体性的灌溉维持的农业文明。我一上来讲西南大旱,旱情严重,之所以变成成灾面积非常严重,就是因为我们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是灌溉农业文明,我们只记住农业文明,没说灌溉,这就麻烦了。是农业文明不错,但是世界上农业文明的文明延续很多,我们不同在哪儿呢?我们在灌溉农业。
因此我们跟美国式的、欧洲式的农业最大的不同在哪儿呢?欧美的先民,特别是欧洲,美国现在没有先民,先民大部分都被减(xiao)少(mie)了,剩下几十万被放在保留地里,基本上是欧洲人在那儿经营的一套,所以它是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从哪儿来?从大西洋里边的岛来,这个岛周围都是水湿气,所以气侯温润,一到晚上气温一下降,就下点小雨,白天太阳一升上来,适合作物生长,这一带是气候温润、降雨丰沛,根本不需要搞灌溉。所以你到英伦岛上找点什么大水库、大灌溉渠系的找不到。所以,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老天爷照顾人家,把人家祖先放在那个岛上,人家不需要费劲巴力地挖渠,我们当时使石头工具的时候就开始挖渠,人家就不需要,所以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到了美洲也不需要,照样是这一片是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基本上不用,典型的是靠规模扩张,搞大农场来维持产量。所以,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跟我们的炎黄文明的模式,历史根儿上不一样,你得靠灌溉,因为你是季风性气候来水,如果不归集天然来水,一停雨就完了。现在西南多山的地方,高原地区,本来就是盆地坝子农业,就得在山沟沟里弄个小水坝、弄个小水库、弄个坑塘,靠这些来维持,平时干季、旱季的时候基本的用水需要。这一段时间不搞它了,可不是该毁的毁了,该坏的坏了,那来了旱灾,大家就一筹莫展。
我们说中国西南地区是因为有青藏高原隆起,把青藏高原边缘的这些山带成了横断山脉,山高沟深,恰恰使得印度洋暖湿气流沿横断山脉北上,一直到秦岭以南,就有了盆地农业和坝子农业,而这些最为典型的就是李冰夫子修的都江堰,以处理天然来水,用于灌溉盆地农业。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工程,它标志了中华民族传统灌溉农业的水平。而关中大家也知道过去有郑国渠,是郑国人帮秦国修的。
总之,我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文明之所以是群体文化,大家聚落而居,是因为单家农户搞不成水渠。当我们现在把农民全打散了,让它单家独户,并且意识形态化,这时我们就很难解决如何归集天然来水的水利建设,当代的水利需求就变成祖国大地的胸膛到处打井,打井就超采地下水。像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采80%以上。40%以上就算超采,40%以下的天然来水可通过渗漏,通过人工补水,让它能够保持平衡,超过40%保持平衡的能力就几乎不存在了,现在我们超采到80%,还在打,乃至于西北干旱地区也靠打井超采地下水,这种生存方式对人类来说完全是不顾子孙万代的生存方式。大家平时把孩子当宝贝一样,但是真正对他们将来最大的不利是什么?是资源环境的破坏,是不可恢复的。而这些当然也都进了GDP了,都表现为增长了。
所以我们客观地讲,中国本来应该是一个饥荒的国家、干旱的国家,因为祖先留下来了灌溉农业这个传统,使得我们养活的人口,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极限人口能养活一个多亿,现在测算了很多次,有人说我们的极限承载能力是15亿,有人说14个亿,有人说18个亿,总之以我们现在的资源条件,利用好了我们承载人口的能力大约也就是十来个亿。如果我们进一步往下破坏,把现在的资源破坏,那我们再过二十年左右,我们现有的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能不能承载这么多的人口,这就很难说了。实际上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被破坏已经日益严重的使得我们的后代很难再这样下去了。
总之,本来我们应该是饥饿,但我们维持住的方式是以群体文化、社区聚居为社会基本条件,不是可以轻易强调某一个单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不可能这么强调,这么强调对我们这种群体文明来说是不相适宜的。这个群体文明形成了几千年,走到今天要被我们破坏掉的时候,允许有人站出来说一声不合适,我现在是属于战战兢兢地说一句不合适,希望年轻人多考虑,是不是一定要把我们这个文明彻底破坏掉,完全变成盎格鲁-萨克逊文明?历史上不是一回事儿,当代自庚子赔款以来大家以为是一回事了,又是以庚子赔款所形成的教育体系,使大家慢慢认同的。这个知识体系本身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内涵的问题。所以,这种教育的错位,第一个我说它是经济上不符合我们现在的经济基础的结构性需求;第二,在知识谱系上,它也不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历史遗传、历史积淀。现在的教育在这两个方面都有调整的必要,因为它的差异确实越来越大了。越是追求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越是有一个把知识体系的建构权、话语权和标准制度的制定权拱手相送,有这样的内涵在里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