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使用千锤百炼,文章语言亮丽丰满
作者: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五中学 张 娟 时间:2017/12/13 20:51: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35
著名的“推敲”典故。唐代著名诗人韩愈、贾岛为了给“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一句找一个恰当的动词,绞尽脑汁。用行动实践来证明推断“推”“敲”等动词的使用效果,最终定为“敲”,成为久盛不朽的名句。
传说,苏小妹曾以“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为题要苏轼、黄庭坚加字作腰。苏轼先用“摇”、“映”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两句。苏小妹认为失之肤浅;苏轼又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诗意浓多了,但苏小妹仍觉不尽如人意,最后,苏小妹加上“扶”、“失”诗句变成“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用“扶”和“失”,果然使“风”和“月”更具形态质感,这样既人格化了,又升华了诗的意境,苏、黄两回事人细细琢磨,不觉连连称赞。
学生在作文时,如果能巧妙的、准确的运用动词,不仅能真切地表现动作的情状,而且还能更好地渲染环境,刻画人物,抒发胸臆。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就有许多动词使用得当的精彩片段:《故乡》这篇小说的第18自然段写道:“下了雪,我扫出一片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本段中,鲁迅恰当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后,给人留下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也是一曲献给普天之下深沉父爱的赞歌。文中有一段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动作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本段文字真实地再现了父亲车站买橘子的动人场面,特别是那几个动词的准确使用,生动再现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历程,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朴实的父爱被那几个活用的动词一下子全托了出来,文章的中心也因此得以升华。
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小说时,要求他必须找到那个惟一的动词——事实上真正准确的动词也只能有一个。因此,写作时,必须精心锤炼好动词,力争做到动词不重复。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炼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经验。如此坚持,同学们的文章语言自会精彩亮丽丰满生动起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