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
作者:张炜 时间:2018/5/6 18:43:3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04
张炜的创作以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称胜。散文(集)《心仪》《融入野地》等,把目光投向经典和自然,多深情、悠远的终极叩问,呈现哲学和诗章的特质,脍炙人口。
与《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等一样,《陶渊明的遗产》也是张炜向中国古典文学的致敬之作。这里所选,是张炜关于《陶渊明的遗产》一书的访谈辑录,时在2015年末。
中华“文化基因”陶渊明,其人其作,激起后人无尽的回响。张炜的论述,自有其面貌,自有其分量。(任余)
陶渊明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诗人,他今天的诗名当在最著名的几位大诗人之间,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人们大都能随口吟诵他的一些名句。我们平常用的词语,有许多还是源自他的诗。可见其影响之大。
陶渊明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中国文化基因中永远磨洗不掉的印迹。他参与塑造了中华性格,而拥有这种地位和能力的,在中国历史上并无太多。
陶渊明有过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样说并不错。我们印象中那个怡然自得的诗人,田园的主人,自然是真实存在过的。然而这只是一个阶段,一些时候,一些片段,并不是诗人的生活常态,更不是全部。
为什么那种闲适与怡然就成了他的标志?就因为这种生活太迷人了,太求之不得了,这种生活几乎可以安慰所有的人,吸引所有的人。有谁会拒绝这样的生活?大概很少。
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即会寻找如意的寄托,而陶渊明的生活样态就是最好的寄托。
于是一代代有话语权的人就按照自己的心愿塑造了一个心中的如意形象,这种塑造陈陈相因,影响了许多人,感染了许多人。大家都从这种塑造中得到了或大或小的满足。
人生没有蓝本,那就更没有希望了。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一个可资效仿的人,以便接近他学习他,乃至于做一个他,该是多么好的事情。
可惜这种不如意的“十之八九”中就包括了陶渊明。他何止是不如意,而是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苦难中挣扎,最后差不多是在饥饿中死去的。他有过明媚的阳光,但那不是一生,也不是最后。他的凄凉与痛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如果陶渊明一生只作了一些和和气气的田园之歌,那就简单了。问题是不仅如此。他的喜悦和痛楚都来自深刻的人生体味,是辛苦劳作之余,历尽坎坷之后。他的心声之动人,就在于这是生命底层的回响。
他的热情、执拗、专注,他的幻想力,他的自卑与骄傲,他的忍韧,他的自尊,都在实际生存过程中一一刻画下来,这些痕迹就包含在他的诗赋中。忽略了其中的某些痕迹,就不能算是真实的,这就是生命标本的意义;也不能算是全部的诗人,这就是文学标本的意义。
诗人生活的年代与现在相去很远了,原始农耕与网络时代差距何等大。然而就人性来说,二者相差又很小。我们会发现人性之本质变化微乎其微,喜怒哀乐,爱与恨,恐惧与追逐,其形式与趋向本就相差无几。人的贪婪和敬畏的品质,也没有改变多少。
就此来说,魏晋离我们很近,陶渊明离我们很近。他生活之艰辛,他之屈辱与叹息,我们听来一点都不会陌生。
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人身上看到自己,或获得力量,或得到启迪。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痛苦,造成这些痛苦的具体因由不同,但感受和结果却差不多。怎么对待贫穷,怎么忍受折磨,怎么面对权贵,怎么处理最难以处理的“自尊”,这在陶渊明那里都经历过了。我们一生必得从头再经历一番,因为只要活在世上就无一幸免。于是我们得好好看一下诗人是怎么做的,他的得与失,他忍受的结果,看看能否为我们接受。
人生的窍门,还有所谓的命运,是极其复杂的,但也并非无限玄妙晦涩。我们从诗人身上看到:只要一个人还能够睁大自尊自爱的眼睛,他就大半不会左右逢源地幸运。在丛林法则依旧的时世,人需要足够的机警和乖巧。但是那个不能泯灭的“自尊”又怎么打发呢?
这就是今天,也是明天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人都不可回避的。
陶渊明与人交流好像是有障碍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善于沟通。可是巧嘴滑舌的人从古至今都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他们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人人都不陌生。还有现代的孤独问题,这并不比古代更容易解决。数字时代人与人的深刻隔膜,不能沟通,已经进入了更可怕的阶段。现代人是孤独的,而且这孤独已经没有了陶渊明时代伟大永恒的抚慰:大自然。
我们需要待在水泥丛林中,在人造纤维的包裹中喘息。我们生活得更加可怜。还有我们的食物,比起诗人的时代已经危险十倍。与古人比生存,我们未必具有多大的幸运和优势。
陶渊明在至为苦闷之中找到了伟大的自然和田园的劳动,这是给人最大启发的。人与自然之手足情一旦失却,悲剧也就来临了。我们今天的悲剧之源,有许多正是起于此。
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至乐与幸福,竟不惜用生命去换取,这就是他的过人的勇气。我们读陶渊明,读出了这个,真是怦然心动。
这种心动,人人心动,就能汇成时代雷鸣般的节拍,它将指引和规定人的步伐。
(选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