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陶渊明
- 资源简介:
约3010字。
我读陶渊明
Ht88111
一
陶渊明的诗文在高中绝对可以称得上经典,但说实话,一直未有真正读懂。前几年读《归去来兮辞》,略有感触,特喜欢其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而且简略为“倚窗寄傲,容膝易安”以自勉。但他的诗歌,包括《饮酒》《归园田居》等等都未理解,更说不上喜欢,但多少年来照本宣科(虽然自己的照本宣科中的“本”已经不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但在教学中依然缺少自己思想,缺少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深度认同)。
这次教学,对其诗似乎多了一些理解,然依然停留在表面之上,我所能做的只是在教学陶作品之后的晚上再读有关于他的一些作品,以求深入陶渊明的诗歌和内心世界。
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因为学生初中课本中出现过《归园田居(其三)》,所以提前把这首诗抄写在了黑板上,上课时学生首先齐读,然后赏析其中最喜欢的诗句。
有学生提到“但使愿无违”,我点评到平常我们常说事与愿违,所以最大的期望就是事无违愿。
有学生提到“带月荷锄归”,我说这是典型的中国水墨画,是写意,而非写实。
最后我拈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在“种豆南山下”的劳作中,虽然“草盛豆苗稀”,诗人依然不改其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就是说,相对于真正的农夫,诗人并不斤斤计较“草盛豆苗稀”的结果,也不在乎“夕露沾我衣”的辛劳,而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心愿,是对自己心灵世界以及生活方式的捍卫。因此,朴素平淡的叙述中,分明又有着一份坚韧执着。
一个计较于豆苗稀稠的农夫,其实也是生活于樊笼中的农夫。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只问耕耘,不汲汲于收获。想想看,无论是面对教育教学,还是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应该有这样一份态度?一方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另一方面,又何必在意豆苗的多少呢?(以上摘自“新教育”铁皮鼓)
其实““草盛豆苗稀”的现实恰是学生的困惑,他们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现实中需要的恰恰“种豆南山下”的不舍与执着。
就在这样慢慢的浸润中,学生对诗人有了感性的认识。关于对作者的介绍,现在最怕上课伊始,教师就连篇累牍的宣读作者的伟绩……但学生实际上对作者非常漠然,只知道他伟大,但怎样伟大,如何伟大,伟大在何处却一无所知。其实又何尝只是中学生如此,看看那些大学生们也是作者作品满口飞,但真正阅读过的又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