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的十个作用

作者:不详  时间:2023/10/27 15:32: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51

  环境描写的十个作用(结合高考真题)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候、地点,人物活动的环境、舞台、背景。
  这是景物描写的最基本作用。比如,鲁迅《祝福》《故乡》开头关于景物的描写。
  有些自然景物描写,可能和时代背景有关,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 何士光《到梨花屯去》,写作于1979年,其中的景物描写,就具有生机勃勃的新时代气息。
  2.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交代社会关系。
  比如,鲁迅《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
  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祥林嫂生活在这样封建气息浓郁的社会环境中,是必死无疑的。
  3.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比如,2020浙江卷《雪》,写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渲染了冷清寂静的氛围,烘托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
  4.凸显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比如,2013新课标Ⅱ卷《峡谷》,大篇幅写峡谷的环境氛围,与主人公的性格相比照,借以衬托藏民的原始野性之美。
  5.推动、暗示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关于大雪纷飞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林冲太冷,起来买酒,躲过一劫。《智取生辰纲》中,因为天热,杨志与军士才会上当。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山羊兹拉特》,“天放晴了,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洒在雪地上”,雪过天晴的情景,预示着了情节发展:阿隆和山羊相依为命,渡过难关,得以脱险。
  6.情节之间的过渡,调整节奏,舒缓情绪。
  比如,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还比如,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节奏有所放缓,往往会有一段美好、柔和的景物描写,缓和观众的紧张心绪。
  7.具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的抒情、唯美风格。
  比如,2012卷江苏卷,师陀《邮差先生》,景物描写渲染出平静、恬淡的小城风格;2020浙江卷《雪》,在写男女主人公见面时,通过景物描写,极力营造唯美的气氛。
  8.突出小说中心,升华小说主题。
  比如,2013山东卷《活着》: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这段景物描写,不仅点出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还以此结尾深化小说主题,同时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9.结构作用:照应题目,前后照应。
  比如,2011江西卷《晚秋》。开头、结尾都有晚秋景物的描写,形成首尾呼应。
  10.运用各种手法,增强作品文采。
  比如,2020浙江卷《雪》中,写景时运用拟人、叠词等手法,增强了小说的文采与诗意。
  【高考真题链接】(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 何士光《到梨花屯去》)
  8.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答案解析:答案第①点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第②点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的角度,第③点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角度。先了解、掌握景物描写的相关作用,答这道题就轻松很多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