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代的踏浪者——关于21世纪怎么做老师的思考
“老师不好当了”,这是在职教师普遍的危机感。据权威机构的统计,将有小学教师5000万、初中教师2000万面临下岗;高中教师近几年还有缺口,但是过了高中招生的最后一个高峰后,也将有大批高中教师剩余。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那么在就业的竞争中,这个规律又显神威。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面临生存的重大问题,为此我谈一点看法,与同行探讨。
做有前展性的老师。被动的适应环境,是迟早要被淘汰的,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那么作为一个培养下一代的教师来说必须要走时代的最前列,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责。我认为教师的前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势俱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目不暇接。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联合国的边缘化、区域合作组织的纷纷建立、国际难民潮、国际恐怖活动的猖獗、欧洲的衰退和亚洲的崛起、中美之间的合作和摩擦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二、要了解当代青少年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学习,站在当今的社会去看待青少年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避免用自己当年的经历来处理学生问题。切忌用“我做学生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这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当代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这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看得惯看得到,有预见性有针对性的策略。
做“博士”式的老师。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不能拘泥于书本,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对知识的需求,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另一方面也是应试的需要,现在高考实行“三加综合”的考试方式,考试的特点就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学生的思维迁移要求比较高,物理、化学和生物教师都必须具备相关科目的知识基础,而政治、历史和地理教师也是如此,甚至还要具备语文、英语科目的知识。以文科的历史为例,讲到英国,老师必须有英国的地理知识,要知道英国有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还有其土地面积、人口构成、宗教信仰、经济结构;当然更加应该知道英国在当今世界的政治倾向,在国际事务中跟随美国、在欧盟中还极力维护英镑的地位,但是这个日趋衰落的帝国已经很难重振日不落帝国的雄风了;当然老师还必须有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文学背景知识。历史教师在讲解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最好能以“三言二拍”、《红楼梦》为背景材料;关于美国的历史必须和美国当今的外交政策联系起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直要延伸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专而广,“专”就是要对自己的专业课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且对课本材料要有自己的见解,“广”就是教师对与自己相关科目的知识要懂,而且历史教师必须有丰富、鲜活的时事政治知识;因为时事政治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服务与于现实,为历史而历史,那么历史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同时文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的浓缩,《金瓶梅》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通过“二言三拍”、《红楼梦》可以透视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的一个“真实”写照。现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师的知识功底。
做出色的裁缝师。我们的学生有高矮胖瘦,因此不能让他们穿同样型号的衣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量体裁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流水线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是要设计三类问题,针对三种不同的学生,有难度的针对程度好的学生、一般的针对全体、简单的针对程度差点的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各取所需,并且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成就感的作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是对教材的处理。课本内容好象是一块布,教师要根据不同人的需要,裁剪出不同款式的衣服,对教材的适当处理是衡量一位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如果照本宣读那不叫上课,其实我们的老师往往不同程度地犯这个错误,就是迷信教材,自己没有一点主观能动性,对教材的盲从就是无能的表现。比如讲鸦片战争,如果按照教材顺序,从战前的东西方世界到禁烟运动再到战争过程、战争影响,就像流水帐一样,即使学生也能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但这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如果适当调整一下教材结构,先讲鸦片战争的过程,然后设问:“英国与中国相隔万里之遥,这场战争是怎样打起来的呢?”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的处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适合学生的一般思维特点,由是什么到为什么,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对教材的处理除了恰当剪裁之外,有时还要加一些花边、饰品。尤其是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比较单薄,有些历史结论仍然没有摆脱以往“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了全面的展现历史原貌,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就必须补充一些课外史料。比如评价洋务运动,教材比较多地分析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而对其积极意义则很少提及;又如抗日战争,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国民党抗战一败涂地,共产党则是节节胜利,这明显是有偏颇的。因此,教师对教材必须进行调整、补充。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做民主型的老师。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丰富渊博的学识,而且必须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使学生敬爱老师,老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