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随想

作者:罗艳宁  时间:2006/2/16 16:19: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08
  许多人将中国现今的高考制度比作千军万马杀向一座独木桥。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已走过桥的人,或是幸运者。
  通常的作法是要求走过桥的人提供某种切身体会,做为前车之鉴,以为后来者效法。于是,每个过桥人的步武都被详细地记录、效仿。
  然而,过桥人的经验并不能代替将过桥人所要走的路。没有完全相同的人,自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方法。同一模式的搬用往往是有害于自身潜力的利用的,真正的选择终究是每个过桥的人自己做出的。
  但是,并不因此而使经验变得毫无用处,它的价值也许就在于为将过桥者提供一个曾经可行的方法,一个可参照的对象,使他们可以取出适合自己的东西,组合后变成自己的方法,这也许就够了。
  有趣的是,我并非是有良好学习方法的人。至少,这些方法的可效法性很差。但方法并不代表一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我更多地侧重于介绍心理上的自我调整,以求能够提供一些镜鉴,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关于七月
 
  对于一个即将完成十二年学习生活的高三学生而言,七月,意味着什么呢?
  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一如往常的闷热。我坐在桌前,等待着最后一次模拟的试卷发下来。这个问题便在此时掠过脑海,并迅即占据了它的全部空间。
  将至的七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是一个结束,或是一个开始?
  是骄傲地走向辉煌,或是黯然地面对失败?
  执著于这个问题,我发现:半年来身处于这种匆忙、惘然的气氛中,竟从来没有时间也没有试图过考虑一下关于高考这个意念的自我诠释。
  它能给我们的是什么?
  我们所要的又是什么?
  仅仅是一所大学(名牌?)或是父母、师长面子上的荣耀吗?
  在成与败、独木桥的两端之间,就没有旁的了吗?
  这个问题当时并没能得到解决——考试铃声响起,我近于条件反射般地埋首于试卷,心无旁务。
  此后的日子有条不紊地度过:高考、发榜、录取、入学。一环套着一环,一切似乎都有了个完美的收梢。问题依旧在,寻找答案的心思却用在了打点行装、熟悉环境上。
  一年过去,从昌平园到燕园,大一的浮躁渐被大二的平和代替。在骑着单车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宿舍之间的一天一天中,我回头眺望,过去弥漫身边的迷雾现已消散,久久困惑于三点之间的问题不再难于解答。
  我终于明白了何为我所求,何为我所得,而最重要的是,在那个七月中,我实现了自我的蜕化!
  是的,是蜕化,或许也是升华。
  十二年中,我们如蚕吸取养分,目的就在于十二年后的那一场蜕变。我们经历并忍受最后阶段的痛苦——甚至,我们自缚。冲破茧壳时,我们有时不得不面对失望。然而,失望只是短暂的。只要我们努力过、超越过,并且终于冲破了旧我的束缚,我们就可以坦然地面对一切……
  这,就是我们所要并所得的!
  这,也是至为重要的!
 
  关于超越
 
  或早或晚,你一定会遇到的一件事,便是天才梦的破灭。
  谁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没有或长或短地做过天才梦呢?这并不值得嘲笑。
  只是,那一天突然降临,你被证实为毫无优越于旁人之处,你的感受如何呢?
  自那一刻一直支持自己的某种信念化为乌有,一切关于自己的东西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估价……空虚与怀疑的阴影开始笼罩你的心灵。
  在第一次全省联考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空虚与怀疑。
  对着远远在后的名次,我无比沮丧地看清了我所处的境况——在一个学校中的领先,不代表在整个群体中的卓异。当我沾沾自喜于不费气力就可在年级中拿到第一第二名时,我已经陷入了夜郎自大的境地。
  我对自己呼喊:你必须认清你自己!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你更不是!你并不比别人出色,除非付出加倍的努力!
  梦醒后的真实是可怕的也是有益的,它迫使我在十字路口做出自己的抉择,今后的路,如何去走?
  不能继续自欺,更不能一蹶不振!
  百年前的哲人这样的呼唤我们——“生命自己曾向着我说出这秘密,‘看吧’,它说,‘我是必得常常超越自己的。’”
  我们不是天才,但并非不须要超越!
  如果没有超越,自我的价值又体现在何方呢?只有在超越之中,我们才能证明——Yes,I can!
  在认识自己之后,你必须把你的自信树立在一步步的超越之上!
  如果你去做,超越其实并不难。克服了惰性去做一道平时懒得问津的题,征服了困意去背下一个冗长难懂的定义,你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超越的路上走出的可贵一步。你在自我超越的同时,也就在追赶和超越你的同行者。当你不断地实现着超越时,名次其实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数罢了。
  那些随后的日子里,我开始制定自己的计划,并且一步步地实施。
  数学上,我大量的做题——与题海战术不同,那种机械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我针对某种类型的重点与难点做强化练习,随后的综合题训练解题技巧,点面结合地提高自身能力;
  外语上,以一本语法书为线,整体把握英语学习的脉络,间之以词法的熟习与语感的把握,扩大阅读增加知识面;
  语文上,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把握最易疏忽的微小之处,发挥自身古文阅读与作文的优势,均衡地求进步;
  在五科的协调上,我采用了平均分配时间但每天中重点突出的方法,既保证不偏科,又不至于每一科走马观花,了解不深;
  在每日学习进度的安排上,天天订立一个小小的目标,力争去达到它。这样每天给自己一点压力,但也同时得到一点成功、一点满足,使学习不致于过份单调枯燥;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着,我看到自信逐渐取代了空虚与怀疑,就这样地走进了七月,高考的成或败已不再给我困扰——我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我相信天道酬勤、最重要的,是我相信:经过了这段日子,我开始明白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超越。
  高考,做为一次总的检验的意义,也许便在于此吧!
 
  关于意义
 
  高考制度的好坏,一直被争议着,可能会一直争议下去。
  身处高考之中的莘莘学子,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堆积如山的习题,纷至沓来的试卷,背不完的公式,记不清的概念,加之来自社会、亲友、师友、父母以及自身的压力……无怪乎七月被称为“黑色的七月”,而高三被称为“一年噩梦”了。
  但是,高考制度真的就那么糟糕吗?恐怕远远不是的。常常听见身边的同学感叹,高三的日子,苦虽苦,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上了大学,似乎轻松许多,却反而不自在起来。
  是的,人生来厌恶沉重而喜欢轻松。可是往往重负和压力使我们感觉到脚踏实地,无压力的轻松却让我们觉得不可承受。
  高考带给每一个应试的人巨大的压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为了高考,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娱乐,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形之下单调而枯燥的学习中去。我们不得不背诵、记忆、书写、计算……
  这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他受诸神的惩罚,将巨石推上山顶,飞石抵达山顶后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进行推石的劳作,如此周而复始,永无尽头。
  这与高考时疲于大考小考的我们相比,是何等的相似啊!但是否因此便必然导致了悲观与失望呢?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戏剧家加缨在他的名著《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中就此做出了解答:西西弗意识到自己致力的是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可是他以自己不复停歇的努力证明他对荒谬的反抗,他只是为了穷尽自我,因此他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
  同样的,也许高考本身是一种“磨难”,但是,既然我们必须要面对它而不能逃避,我们应该做的,就不是抱怨或评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超越,自我穷尽。我们以我们的行动赋予它的意义。我们以自己的努力证明它的意义,就在这样的行进中,我们也寻找到了自我的意义所在!
 
  昨与今
 
  “离别了昨天去拥抱希望,
  告别夜晚等待天亮;
  过去的辉煌不再重要,
  明天更漫长。”
  听着窦唯的歌,终于要完成这篇文章了,临了却有一点小小的感悟。
  人,不妨偶尔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但一定要学会替自己卸下包袱。
  包袱是什么?是过去的辉煌:单元测的满分、阶段试的第一名、联考模试的优异成绩。如果你念念不忘地记着这些,它们就会成为你的包袱。
  包袱使你在平时的学习中得意自满麻痹大意,更使你在考试中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包袱除了使人固步自封外没有任何好处,若想不断地超越,就必须学会放下包袱。
  我们必须不停地向前看,向前走,用属于过去的荣誉来装饰自己是无益而不智的。
  这一点,无论是对面临高考的人,还是对以优异成绩走入大学的佼佼者,甚至是将要走向未来的我们,都很重要。
  昨日已是咋日,今天就是今天。
  而明天更漫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