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的飞虫的启示

作者:新疆库尔勒华山中学高中语文组 罗玉梅  时间:2006/4/17 19:25: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45
  生活中,很多家长教师无意识地使用一些辱骂挖苦的字眼,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时势所迫,不对孩子严加管教是成不了大才,这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但这样做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则认为:“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有一位学生,从小就被逼一定要好好学习,孩子最终承受不了压力,离家出走,他妈写了一首诗,就是很好的说明,全诗如下: 
  黄昏,我沿着铁路呼喊:孩子,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呀,孩子?——冰凉的铁道无言,隆隆开过的列车哟,你难道要把一个母亲的心碾碎轧扁?
  傍晚,我在泥泞的乡间小路呼喊:孩子,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呀,孩子?——静默的村庄无言,那狂吠着扑上来的狼狗哟,你难道要把一个母亲的担忧渲染到极限!
  深夜,我伏在狂奔的摩托车上呼喊:孩子,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孩子呀,孩子?——浩浩长空无言,躲入云层的星月哟,你难道是不忍看一位母亲瞬间衰老的容颜!
  黎明,我千万次的对着手机呼喊:孩子,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呀,孩子?——“没来!”“没来!”“没见!”无情的电波哟,你难道要将一位母亲推进绝望的深渊!
  拂晓,我在沸腾的闹市呼喊:孩子,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呀,孩子?——车站无语,码头不言,如潮的人海哟,你怎能将一位母亲的心如此熬煎!
  昼夜,我对着茫茫宇宙呼喊:孩子,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呀,孩子?——大地沉寂,云海无言,我挚爱的女儿哟,你真的听不到妈妈的千呼万唤!
  回来吧,孩子!什么样的大学,也比不上你那活泼可爱的笑脸!孩子,回来吧,让妈妈帮你从失败走向烂漫!孩子,回来吧!回来吧,孩子孩子,回来吧,回来吧,回来吧……
  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很多,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爱过了头,把一个好当当的孩子逼向绝路然后才知后悔,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生活愉快?我读了一篇文章《迷路的飞虫》,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原文如下:
  暑假,小王陪朋友一家三口去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一只飞虫钻进了他的左耳,弄得整个耳道奇痒无比,而且还有点痛。
  小王的钥匙串上正好挂着一根银质掏耳勺,于是决定用它“深入虎穴”立即置“闯入者”于死地。朋友拦住了他,说:“这样做是把飞虫往耳朵深处逼,一旦它钻透你那薄薄的耳膜,那就麻烦了。”
  朋友的话似乎有道理,该怎么办?朋友的爱人是医生,她建议道:“你王左耳道里倒进一两滴食油,这样可以把飞虫粘住或弊死。等耳朵里没有动静时,再用少量温水冲洗耳朵,最后再用棉签吸干耳道里的残余水,这样既安全又卫生。
  可朋友小班的女儿琳达不高兴,她对妈妈说:“小飞虫,不是有意让叔叔痛的,它一定是在叔叔的耳道里迷了路。”一会儿,她又扭头对小王说:“叔叔,我有办法了!”
  说着,她让小王叔叔把头低下来,右耳朵贴到石桌上,她自己则站在石凳上,用她的小手电筒对着叔叔的左耳朵里。小王一时找不到食油棉签和温水,也就听任小姑娘的摆布。
  很快,小王的耳朵就不痛了。琳达和她的母亲惊喜的看到一只小飞虫从小王的耳孔里飞出,飞到了手电筒的亮光里。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明白:对待飞虫,其实不必太心急,更不必只想着惩罚和消灭,只要设法给它一个光明的方向,给他一个投奔光明的机会就好了,对待每一个有缺点的错误的人都应如此。特别是孩子,我们应该让他看到希望,因为他们还是一棵小树,可塑性很强,应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整天受着书包的压迫,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师家长们如果爱孩子,就请不要再逼孩子天天向分数看齐。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件愉快的事,那样还有学不会的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