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语文复习的开展

作者: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谢碧泉  时间:2006/5/5 16:27: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7
  语文复习既不像数学等学科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像历史等学科那样容易让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故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容易受到挫伤。如果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就不能对语文复习进行正确的心理定位的话,那么高三一年的学习必将劳而无功。
  当然,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心理定位,是积其多年的学习习惯而形成的,要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学生进入高三以来,对各门学科都抱有要学好的心理准备,语文老师在开展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应该好好利用这种心理,并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保持这种心理,那我们的复习之功才能奏效。那么该怎样开展第一轮复习呢?首先要说说我们的复习模式,我们的第一轮复习基本是按《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进行的:研究考纲及近几年的考题,总结考点知识及复习方法,训练答题思路与解题要领。笔者在运用这种模式的过程当中,悟出了几点心得,现以之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归纳知识以提升认知。
  归纳各考点的知识是我们复习中较难处理的一个环节,实际操作中,要么放任自流让学生看看现成的资料,要么面面俱到惟恐会漏掉什么,再要么就是不得要领让学生也无所适从。
  本来汉语的语法教学就是颇受非议的,现在的资料都不敢将一套套的语法知识搬进来,只是翻来覆去地解释《考试说明》上的要求,学生只看这些内容怎么可能形成语文的知识体系呢?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考试主张能力立意,但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又怎么能平空而生呢?照这么说我们是不是该在高中的课堂上开一门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课”呢?这显然也是不合时宜的。笔者在教学中对汉语知识的归纳一直注意自己的思路,尽量做到系统性,实用性,新颖性。既让学生明白语文要学什么,也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知识,同时又让学生不觉得老师讲的都是些陈词滥调。
  譬如在讲“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考点时,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就较为系统地给学生介绍了汉字的“六书”;同时也给学生介绍了一种掌握汉字字形的方法——追字源;并通过比较形似字“灸”和“炙”的构造,辨析了其形体之异,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同样在“字形”这一考点的复习中,不少资料都归纳了字形致误的原因这一知识,我不仅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知识,而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像教材和资料上归纳的一些常见的错别字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点,在要求对这些知识进行识记的过程中,笔者就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想这些字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字和错别字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等等。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并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总而言之,笔者的观点是:知识要归纳,并且要求执教者在归纳知识的时候动一番脑筋,不能照搬某一本资料,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唯其如此,我们的复习才不至于让学生厌烦。
  二、精析方法以形成能力。
  进入高三以来,仍还有不少同学问语文怎么学之类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得宽了,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说得细了,又不是三言两语解决得了的。其实我们与其专门坐下来给学生谈语文怎么学这个宽泛的问题,还不如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方法作重点指导。
  总的来说,学习语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而又正是这个“活”字,才让不少学生感觉到对语文的学习无从下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更应该看到这一点,而在方法的问题上予以指导,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那么我们在第一轮的复习备考中该如何落实学习方法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清楚我们能给学生提供那些方法,其次我们介绍的方法要求精当适用。
  我们一直提倡自主学习,就语文高考备考而言,这一点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学,根据不同的考点要求,我们给学生介绍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识记层级的考点我们要给学生介绍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及相应识记的方法,理解层级的考点我们要传授理解的方法并提示学生注意方法的灵活运用,应用层级的考点我们则要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将方方面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譬如前面所说到的汉字字形致误的原因这一知识在学生识记过程中的运用,就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着重提示的话,那我们所介绍的知识就只是单纯的知识,永远也不会上升为能力;学生们在识记那些资料的时候也只能是死记硬背,边看这些资料边会觉得这些东西挺简单(因为毕竟每个字都认识嘛),而一关起书本考起试来,要错的还是照错不误,那这样的复习又有什么效果呢。以上所说的是介绍给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方法,而另一种方法则是解题方法的指导。介绍解题方法必须要有条理,但决不仅仅是罗列几个1、2、3、4……的问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运用这些方法,这样我们归纳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能力;有时候解题方法的传授就在题目的讲解之中,所以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方法的指导,一切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
  三、开展活动以巩固知识。
  为消除学生学习语文的单调感,并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需要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复习中总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笔者在教学当中一直在探寻、试验各种语文活动的形式及效果,就试验的结果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譬如对于识记层级的考点,笔者就让学生在识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出题互考,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其一,学生有一种要出好题的心理需求。因为这些题最终会传到自己同学的手中去,不认真对待很有可能失面子,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点自尊心的,尤其我们的学生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维护自尊的欲望更加强烈。其二,要出好题就必须认真研究。研究资料,研究题型,研究设误点,有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去想那些东西同学可能没掌握好,其实更有可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模棱两可的问题,这样,那些也许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就会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解决。其三,这种活动很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笔者在试验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同学在出完的题后留了言,大致意思是要求同学妥善保管,这足以看出同学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重视程度。相对而言理解层级的考点要让学生出题,那是有点难度的,笔者通常是要求学生以错题重练的形式出题,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有效地重视自己以前的失误。应用层级的考点可进行的活动就更多了,像片段写作,作文接力等等,那就完全可以不拘一格了。
  四、联系生活以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联系生活学语文极容易唤起学语文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则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能从更深的层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一直信奉并实践着这一思想。
  其实语文的高考复习备考并不只是一些让人乏味的语法知识,《考试说明》上规定的那些考点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找到印证,就连很多人认为不必要学的语基知识也是如此。譬如笔者在讲“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这一考点的时候,就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念错字的例子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发音。记得曾给学生举了一些法制节目的主持人将“违约”念成“wěiyuē”的例子,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随后在练习当中刚好又有一题涉及这一词语的读音,这样就更让学生对发音正确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讲成语的运用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既让学生记住了词语,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像在讲“美轮美奂”这一成语的时候,我就给同学们举了一位主持人在介绍某地的景致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这里的景色真是美轮美奂。”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的同学马上反驳,不知道的同学则迅速地去查字典……看来生活当中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对学生的触动,与练习题给学生的触动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里只能聊举几例说明联系生活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具体操作则是灵活的,做得怎样那就完全取决于执教者自身对生活的留意程度了。
  以上说的,也许既算不上是什么方法——因为它并不系统,也更算不上是什么教育思想——因为它只是一些零散的教学心得,但笔者衷心地希望得到同仁们的指点,或者说是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致力于语文复习的研究,拯救语文于学生的无所谓的态度和社会对语文的种种非议之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