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忽话题作文的审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06/6/29 18:26: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52
我们所说的审题,就是要认真透彻地理解分析试题“给了什么,要求什么”。近三年来高考作文皆话题作文。会考基本上与高考保持一致。话题作文所给的内容一般分四部分:1.背景材料,2.引导语,3.话题,4.注意事项(在此不分析“注意事项”)。
如何才能审准题呢?我们不妨把所给内容看作需要阅读的文章,调动一下阅读所具备的能力:筛选信息、阐释隐语、整合信息、概括主旨。其实,审题又何尝不是在考查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两步去阅读:
1.通过筛选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概括主旨,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
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是话题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就可以了。考场时间紧,看其它内容浪费时间,不去研究背景材料的中心,不知道“话题”的含义是与材料的中心一致的。于是只看话题,急于动笔,这样的同学往往会跑题。一看“心灵的选择”,认为只要是经过“想”的、有意识的“选择”就可以。于是大谈对上文科班还是上理科班的选择,对爱好的选择。还有的同学也看了材料,但是走马观花,没有整体把握,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只抓住最后一句,就大谈“合作才能成功”,又不涉及“选择问题”。
曾经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 同时代的青年朋友……/不是每一个战士/都能建立盖世的殊勋/不是每一个学子/都能写出流传百代的雄文/既然先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既然社会扶携我度过一生/我就给这世界增添些什么/增添一块砖/一片瓦/……(张锲《生命进行曲》)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立意为:人生苦短,我们要珍惜生命。甚至有的同学用很大篇幅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我国土、杀我人民的罪行。认为只要与 “生命”有关就可以,结果信马游缰,脱轨,偏航。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背景材料的分析理解。
原材料的主旨,一般来说就是你文章的主旨。即你的文章的中心从大方向上来说应该与背景材料的中心是一致的。那么,抓住重要信息又是概括准中心的第一步。如2001年的高考题“诚信”,我们就可以通过“人生路上”、“把诚信抛进水里”而留下远不如“诚信”珍贵的“美貌”“金钱”这些信息得知,这个年轻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不可取的,寓言的寓意是在批评不重诚信的人,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这就告诉我们,作文应围绕“诚信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这个中心来写。再如,2002年的高考题“心灵的选择”,“深知”“腿已经迈不开了”,说明主人公的生存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心灵深处翻江倒海”说明其在生与死、灵与肉的痛苦抉择的过程中有着一番触动心灵的撞击;“毅然决定”说明他在独处的情况下,战胜了心中的“小”,做出了美好、崇高的心灵选择。这一材料的主旨很深刻,决定了你的立意也应围绕这一深刻主题写,而非一般的选择。
以“生命”为话题一题,只需抓住“不是每个战士,都能建立盖世的殊勋”“我就给这世界增添些什么”“增添一块砖,一片瓦”就可以准确地概括出中心了。我们多数人会平凡地度过一生,平凡但不能平庸,要尽最大努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虽平凡但要有意义。
如果能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准中心,“切合题意” 是不难做到的。请不要急于动笔,花点时间认真审材料,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认真分析引导语及话题中限制性、启发性文字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是显而易见的,给同学们的写作空间大了,可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但不是没有限度的开放,不是让你可以任意东西。尤其这两年的作文题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在引导语上做出了一些限制,既有“放”,又有“收”。如果你认真一些,就会读出这些限制,对作文题就会准确、全面的理解,作文时就会有所遵循,就会避免漫无边际、无从下笔、生拉硬拽、牵强附会、浅尝辄止、断章取义等现象的发生。
一般来说,引导语要在选材范围、写作重心、写作走向、思路扩展上给以指导、加以限制。
如“诚信”一题有这样的提示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这就引导你要以“诚信”为原点谈人生的价值取向,又用“必须”二字限制你不要超出这个范围。
“心灵的选择”引导语限制性更强,启发性也更大。“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都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如果说材料所做的是直观的、形象的解说,这一句就是对材料的拓展,它告诉我们不一定写重大的、生死的选择。事情无论重大与否,但必须是触动心灵后,即在一番得与失、乐与苦、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取舍后做出选择的事情。这就对文章的取材划定了范围。“是怎样选择的”“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就对作文思路的走向做了规定,使你对视野的开拓、话题的伸展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看明白这一点,就会激发你的思维、引起你的遐想、充实文章的内容。对材料、引导语的理解准确、全面了,就能把握准话题的限制语“心灵的”内涵,写起来必然就会“切合题意”,立意也就会深刻了。
我们再从几组题目上看话题的限制性,如以“和自己过不去”为话题,以“合作”为话题,以“书包”为话题,这几个话题外延都是周延的,范围很大,也看不出褒贬义,这时你的写作空间很大,既可从赞美的角度立意,也可从贬斥的角度立意。但如果加上限制语就大不相同了,如以“学会和自己过不去” 为话题,以“学会合作”为话题,以“书包——我们的智囊”为话题。这时,外延不再周延,就必须以“赞美”作为主旋律了。
总之,理解材料帮我们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引导语、话题,是对材料的拓展、延伸,它告诉我们行文的走向,规定了你驰骋的范围。它们如三重导航系统,牵着你的思路达到“切合题意”的彼岸。
审题重要,不可轻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