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领略思维之花的美丽

作者:绍兴县实验中学  张静  时间:2006/8/28 19:58: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80
  案例描述:
  公开课上,一个问题难倒了一班学生,老师几次询问,台下依然鸦雀无声,年轻的老师显然急了,不久便急急地打破了这个“冷场”,或旁敲,或侧击,甚至如同一个赶鸭者,情不自禁地挥舞起长长的竹梢,也跳下了水,想引得满塘的聒噪……
  这是一堂公开课后,我绘的一幅“自画像”。事情是这样的,那次,我上的是一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下面特级教师唐承彬老师也在听我的课。应该说,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地备课,收集、了解的资料也比较丰富、详实。但是在自由提问、自主答疑阶段,预料之外的事情还是一次、两次的发生了:
  先是学习委员胡悦明同学冷不丁地发问:“老师,您说像张岱这么一位文人雅士,怎么不用‘湖心亭赏学’为题,而要用‘湖心亭看学’为题呢?” 他居然还拿出厚厚的汉语词典振振有问地补充道,“赏是欣赏,观赏,常用于‘赏花’‘赏月’‘雅俗共赏’,这里张岱欣赏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如果只是一般的‘看’雪,能有这么多的发现、这么深的感悟吗?能达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痴迷程度吗?”
  我的心里“咯噔”一下,“这个问题课前我可一点也没有想到,而且也没料到粗粗预习了此文的学生能有如此的想头”,于是脸上的笑容也似乎僵硬了几分。对于如此提问,我看到原本思维敏捷、胆大心细的许多学生都打消了举手发言的念头,甚至连自由的小组讨论也自动平息了下来,课堂一下安静了下来。
  我清了清嗓子,再次询问是否有学生愿意来谈点自我的看法,但台下依然静得能听见偶尔一学生的翻书声。这下我比较紧张了,而且无意之中还让我注意到唐老师和其他一些听课老师也都抬起了头,神情专注地看着我。“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内心在挣扎,后来,似乎有了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我对我的学生们说:“老师认为还是‘看雪’好,因为作者此举是为了寄寓对故国的一种幽深的眷恋,同时抒发隐逸与感伤的情怀, ‘看’字比‘赏’字显得更随意,也就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所以老师以为标题还是原来的好。”
  学生们似乎从考虑刚才胡悦明的问题转而开始消化起我的回答来,课堂依然宁静一片,有好几个同学看到我询问的目光,微微地摇着头,表示着自己的不解。于是我又对学生们说“老师刚才的回答也纯属一家之言,建议大家课后继续讨论、思考,下节课让我们再作讨论,好吗?”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应答声里,课堂又开始“活跃”起来。
  可这样的“好景”似乎不长,大约过了个十来分钟,班长赵怡玮同学的一个问题又再次使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老师您看,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景色都是西湖的景色,与湖心亭好象没多大的关系,那文章的标题可不可以是‘西湖看雪’,而且我认为‘西湖看雪’更好。”我一边底气不足地表扬着学生的善于发现,一边又开始了我的一家之言,“相对于看到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自然景色,湖心亭的偶遇更能寄托作者当时的情致,所以我认为原来的标题更传神……”下课的铃声如“救世主”般的来到了,又如“死神”一般,宣告着我这堂课的失败。我以为。
  课后,唐承彬老师给我作了精心的点拨,他在肯定了我的课堂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之后,又语重心长地说到:“小张老师,今天课堂上的两次沉寂貌似低谷,但我认为这是本堂课的高潮和亮点,因为,那时是学生们思维的花朵绽放最盛的时候。你的学生很有水平,当听到那两个问题时我也在想,怎么回答,因为说实话,我也没有考虑得如此细致,但是我觉得,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必急于给予正确的答案,尽可以更从容些,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现象反思:
  课后,我一直没有停止反思,对于教师的这种课堂介入,我从多方面开始客观地审视。这样的事情,感觉自己以前的课堂上也发生过;这样的“横插一脚”很无奈,却又似乎理直气壮、顺理成章。但在内心的最深处,我雪亮洞明:这种做法不恰当,就眼前而言,可能只是打断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机会表述自己成熟的思考;长此以往,必将使学生更加地心浮气躁,凡事都缺乏耐心,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究其原因,我以为,首先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冷场”蕴涵的实质。很多情况下,我们总以为,对于我们的问题,学生的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侃侃而谈才是正常之举,殊不知,恰如我们在力求高效、生动的课堂背后所有的搜肠刮肚、费劲心机、苦思冥想一样,面对我们的提问,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一定的思索、整理的时间,尤其是面对一些相对比较宽泛、思维的跨度比较广阔,简而言之,就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时,我们就更需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思考的时间。所以,许多时候,课堂上的沉寂,恰恰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作为教师的我们切不可贸贸然行事,正如唐承彬老师所说的,我们应从容迎接思维之花的绽放,从花苞,到花蕾,到怒放……我们要做一簇真诚的青枝和绿叶,静穆着,守侯着,同时也衬托着。 
  出现教师的不恰当的课堂介入行为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以为是教师缺乏灵活的课堂掌控的经验。对于一位年轻教师,甚至是对于任何一位一线的教师,在一节精心设计的公开课上,面对一段不期而至的“静默”,应该都觉得比较棘手。于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便一个个“坦然”“下水”了,有的做起了领头鸭,带着“鸭群”愉快的上岸;有的俨然一个“鸭倌”,还从那阵阵的“聒噪”中听得了健壮、满足和希望…… 
  确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有很强的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和深谋远虑的运筹帷幄能力。面对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频频发生的突发事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选择办法,新教师可能害怕而回避,一般教师作一般的处理后听之任之,优秀教师把课堂突发事件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生成性的重大教学资源而重视它、研究它。这样不仅科学地解决了,而且变“害”为“利”,开发了课堂教学资源,也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所以,正如我们的同仁,温州的黄益阁老师总结的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原则: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一定要教师本人亲自解决,也不一定要教师当场解决,更不一定要求教师直接解决。他还提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与学生“打太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力量、面对“难堪”,公开“难堪”、主动承认不知道,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解答等。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遵行。
  再次,不成熟的教学观念也是促使教师不恰当课堂介入的原因之一。面对一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们也许会甚觉欣慰,无论是就授课的教师还是听课的教师而言,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就表明我们的学生懂了、会了,也就表明着我们课堂的成功,教育的成功,当然也证明着为师的成功。可正是如此,我们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另一更重要的素质的培养,那就是思索。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思维的花朵是世上最美的花朵。”远离了思维的大脑和远离水分的土壤一样贫瘠。所以,做着教师,我们切不可被平时课堂上的这种表面的“繁华”蒙蔽了双眼,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索,我们的学生亦如此。
  同时,对于一节公开课,从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到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到教学时间的恰到好处……这都是授课老师的追求目标。其中出现的任何突发现象都将偏离这个目标,于是,很多时候,老师的任务就是消除异常情况,铲除异端分子,尽可能的使课堂完整、完满。如此,出现这类强行的介入也就见怪而不怪了。可老师们也许忘了,有的时候,缺憾更是一种美,如果这种美能引发我们学生的深层的思索和探求,引得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得介入,那么,我们“残缺”一点又何妨呢?!
  所以,假如再来一节公开课,假如再遭遇如此场景,我想我会更从容一点,更释然一些,我想我会用心去领略学生思维的美丽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