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语文新课程的几点思考

作者:湖州中学 夏云陶  时间:2006/9/1 23:12: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90
  一、新教材是否将我们推进了更深的文本阅读的困境?
  以前的教材到了高三时常被老师弃置不顾,那是因为没有开发利用好文本所至。其实人教版的课本在知识梳理上是做得不错的,这可以从每册书的课后练习与课本最后的几张附表看出。翻看苏教版的必修一、二两册,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语法、修辞)、文学知识少得可怜,使得原文化中显得极为重要的知识观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过去对知识观的极度重视,从而引发上世纪末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另一方面可能是课程标准有意识地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人文内涵等,让教材编写者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错觉。一个学期以后,学生中会不会出现知识淡化、写错字、语句不顺、词不达意的情况呢?这种危机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危机的发展态势远大于老教材。
  刚拿到手的两本教材给了我们一个实际而重大的任务,那就是怎样精读文本,尽可能地发掘课文中应重视的语文知识。语文中的人文性回归,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传授时,激活语文知识这个载体中的人文因素。
  如何使语文的工具性成为人文性的基础,这是一个难题,是否可以说新教材的板块设置将我们推进了更深的文本阅读的困境。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体性会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现行“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慢,相应产生的办法是上课时少让学生提问题,自己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比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但是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
  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然而,又可能会碰到以下的困惑:课堂上的讨论十分热烈而且频繁,而学生自己个体静心阅读,潜心感知教材即《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时间不充分,只是蜻蜓点水。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出现下去,至少会导致两个不好的结果:一是学生静思默想习惯和实际阅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二是可能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虚华浮躁、夸夸其谈的不良习惯。
  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一年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交流合作因为能力的差异造成小组活动的不协调,到后来常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教师既要面向大众的与学生对话,又要体现互动中有深入,困难太大,但是课毕竟还是要上的。现实情况也许是一部分同学在自主学习,其他的是观众(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对课文没兴趣),仍然在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可以做到的应该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难以做到的就是在短期内缩短学生间能力的差距的缩短。这恐怕是一条探索不尽的艰辛路;对教师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缺乏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
  三、写作实践是为体现人文性服务还是为提高写作能力服务?
  在“表达与交流”这一项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又希望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两者之间在操作时本身就有难度。“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独特性,学生如果坚持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就不仅是在取材和思想上求新,连带文体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须知有些文体(如议论文)就是比较严肃的,不能根据自己的个性随意表达。
  第一册上的写作实践依次在文体上作出了写信、诗歌、散文、议论文等文体要求,下册中多数写作实践也提出了文体上的要求,总体上还是有些随意性。似乎将文体的界限、各种文体的要求看得很简单,每次写作实践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本专题涉及的人文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总觉得“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这一点是很淡化的。
  因此对于表达交流中“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又希望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两点要求地协调性在文本意图中是表现得不合理的。如何让这两者同步进行,这是一个难点。
  按照全市统一的教学进程来看,写作实践每个专题占二个课时,这是非常科学的,这两课时就是让我们去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用二节课就可以展开手脚进行一定的整合,能够多一点时间为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写作寻找途径。这条途径有待进一步开拓。
  以上只是几点思考与困惑,并且有一些个人的简单的想法,面对新课程应该有更多的探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