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读。习惯是称做“范读”。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许多老师喜欢用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替代自己的范读。我以为这不是最佳方法。固然,多媒体上的朗读,普通话比较标准,朗读技巧比较娴熟,而且还常常配以色彩鲜艳夺目的画面,配以或“铁骑突出刀枪鸣”般的激昂音乐,或是“弦弦掩抑声声思”般的低沉音乐,似乎课堂的氛围更浓烈一些。但其实,它远远不如教师音色也许并不美发音也许并不标准的朗读亲切,真实,对学生的感染力影响力更大。印象很深的教师有三个。一个是江苏的一位特级教师上课。他的普通话实在是很不“普通”,甚至个别字的方言音特别重。听他读“阿(ē)房宫赋”,怎么听都是“阿(ō)房宫”,但他确实读出了文章内在的情感,内在的韵味。所以,在他问学生“你认为我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时,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提及他发音不准,而是从情感把握的分寸感上进行分析评判。一位是湖中的羊刚老师。《师说》是他教了许多年许多遍的老课文,但在今天的课堂上他依然充满激情的一字不差的背诵式朗读了课文,且不说对学生的感染与影响,即使我们在坐的老师也备受感动与启发。还有一位是安吉孝丰高级中学今年才走上讲台的小郭老师。他在上《劝学》伊始,先给学生介绍古代的老师是怎样摇头晃脑式的诵读的,然后便示范性地读了起来。在他的影响下,全班的齐读竟也听得出抑扬顿挫,尤其是后排的一位男生,非常地投入地非常沉醉地微微晃动着读着,而且整节课保持着积极的情绪。因此,我们非常提倡教师的“亲自”范读!
其二是学生的读。曾经向全体语文老师提出过一个口号:“让语文课‘响’起来!”要求每节课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不能学哑巴语文!读的方式,老师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形的不同而有所选择有所变化。现在看来,基本上是都能做到的。但需要进一步思考努力地是怎样让学生保持朗读的积极性。有老师抱怨说“让他们读的多了,学生就厌烦了”。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努力地让学生不仅理解朗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朗读的趣味性,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朗读的方式。比如,不宜齐读的文章:现当代以及外国的抒情味很浓的诗歌,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体现人物性格的对话等。还有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能只提要求不在学生读后做分析指导,只是笼统地说“很好”“还不够好”。也不能在课堂上总叫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表演性的读而忽视了那些真正需要在老师的指点帮助下才能提高的学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