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创新支点与学科教学》之语文学科
泰安第十五中学语文组
自从我校实施“支点导学、模块达标”的教学改革以来,我们语文组认真研究,反复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关于语文学科中的支点,我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结合有关的课例具体谈一下几点看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批评指正。
一、 知识引导点-----在自主学习环节上要精思巧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这一环节可以说是整个支点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导向。设计的好,可以使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学习。反之则会使学生迷失方向。
如在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在支点设计自主学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请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请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请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分别用到了文章的标题、导语和正文主体的主要内容。
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三个问题既初步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用这三个问题自然的引出新闻的一般常识,即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新闻的标题,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新闻的导语、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这样还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相比一般的课堂程式,先学习文章内容,然后再花一节课的时间学习新闻的文体常识,自然有效得多。
这给我的启示是:教学改革的成败怎样判断,一堂课的优劣怎样衡量,其标准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视其课堂效率如何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所谓课堂效率,就是单位学习时间(通常指一节课)内完成的工作(通常指让学生学会)量。显然,在不增加教学时间的情况下,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本领,当然是教师教学水平高的体现。而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精心把自主学习环节设计好,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小组智慧的闪光点----有价值的合作探究
在教授鲁迅《祝福》时,在合作探究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