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作文问题突出复习注重“务本”

作者:武汉二中 李先利 沈卉  时间:2006/12/7 22:28: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32
  湖北省高三11月联考及阅卷26日落下帷幕。本次考试有40多所高中,共计3万余名高三学生参加,涉及面广。此次联考由武汉二中全面组织,本报特邀该校高三年级各科把关教师就阅卷情况,分析考生的得失情况,并对下阶段备考提出建议。
  试题特点
  本次联考,语文试题体现出稳中求新,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题型立意等方面与2006年湖北卷基本一致,试题选材注意了贴近课本。
  诗歌鉴赏题,平实有难度。默写填空题,加大了考查难度,由单一的作家作品、名言名句填空变为“混合填空”,加强了题目的综合性,符合近年此类试题的命题趋向。文言文选材降低了难度。文学作品的阅读,突出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相关内容要点的把握以及结构、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暴露问题
  1.客观题得分差距明显。学生答卷呈现的总体面貌是客观题差距明显,最高分36分,最低分3分,30分以上与18分以下各占相当比例,但33分以上的高分人数不尽如人意。
  主观题几个板块———文言翻译、诗歌鉴赏、默写填空、文学作品阅读以及语用题,其得分相对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失分惨痛的区域。具体说来,语基部分的错别字、成语及标点题,正确率较高;文言文阅读及翻译,诗歌鉴赏得分更好一些;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答优于鉴赏题。
  作文由于降低了审题难度,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立意正确鲜明,例证符合观点,结构清晰完整,书写规范整洁。
  2.学生集中暴露四个问题。(1)语音、病句依然是学生的难点。(2)文言文基本的词法句法知识掌握不牢固,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谓宾省略等翻译不出;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混淆不清;阅读理解中,信息要点的筛选、归纳整合的能力差,对开放性鉴赏题或茫然无措,或表达乏术;现代汉语句法知识模糊,竟把单句写成复句;续写标题找不准文段后半部分“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这个要点。(3)应试习惯有缺憾。如审题不严,不少学生将一首诗“主要表现”手法列出两三种之多;书写潦草模糊造成低级失误,把“鲁迅”的“鲁”字下面写成一个“口”;表达不规范,内容颠三倒四。(4)作文的问题尤其突出,集中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如此难以跑题的话题居然有不少学生跑题。要么只字不提“危机与转机”,要么只列举事例谈“危机”,要么谈“危机与机遇”等。二是立意缺乏深度,甚至出现观点错误。三是泛泛而论,空洞无物。四是例证材料陈旧、趋同,要么是“历史的星空”,屈原、司马迁、诸葛亮同时上马;要么就是“体育大世界”,女排、王仕鹏一齐登场,或干脆胡编乱造,离奇虚构。五是文体不清,前半部分描写事例,后半部分又论述说理,或在局部例证时,不惜用上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弄得文体非驴非马。
  复习建议
  1.明确重点,提高效率。
  一般说来,学生的弱点难点、试题的常考点就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知识的训练重点是语音、词语运用、病句等。科技文阅读训练的重点是逐句逐层逐段读懂的“细读”。文言文训练的重点是基本的词法句法知识、翻译方法技巧、实词推新能力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是意蕴比较深刻的散文阅读,始终应是训练的重点。
  作文要强化训练的是,审题准确、立意鲜明深刻、言之有物、内容充实,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论析辨证、思路明晰等。明确了训练重点,才能够消除弱点,突破难点,全方位地夯实基础。
  2.务“本”求实,强化积累。
  这里的“本”有两层含义。一是高考考点波及的基本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二是回归课本与读本。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夯实基本语文知识与能力,是提高应试成绩的根本所在。回归课本与读本,目的就在于强化知识的积累,其中既包括作家作品、名句名篇、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积累,也包括典型的人物、史料的积累,还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念、深刻的哲理思辨和丰富的文化精神的积累,这些都直接地、多方位地与高考考点“对接”,理应受到足够重视。
  3.探求规律,注重规范。
  语文高考考点内容明确,考查的能力层级明晰,各考点内容有着不同的考查方向。另外,高考命题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考试题型相对稳定,各类题型的答案如何寻求、怎样表述,同样有规律,有章法。如诗歌鉴赏的意境分析题,应具备哪些内容要素,各要素依怎样的顺序表达;而赏析题又应回答哪些内容要素,怎样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阐释等,在复习训练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探求其中的规律,懂得章法,养成规范。这样的探求与归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