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笑起来了吗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22 23:17: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98
  近几年,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都是:“只要笑起来。” 我也时常反思自己:“上课时,你笑起来了吗?” 因为我认为对学生保持微笑是一个教师、特
  别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首先,“能够冲着学生微笑并且保持”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的体现,它有助于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当今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十多年前,前苏联的一些知名的实验教育家和革新者就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主张,提倡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人格互重、教学相长,以使双方的创造精神得以高度发挥。这种教育思维和我们新的《语文课堂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相一致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试想一下,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亲切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得不到诱发和报偿吗?他们的积极性、生动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吗?这样,教学效率能不加快、教学效果能不增强吗?
  有人曾拿苏东坡的《琴诗》来帮助理解师生关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的确如此。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和学也一样,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师生融洽,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微笑,无疑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种喜媒、一种催化剂,是这教育乐章中一个美妙的音符。
  也曾有老师对我“笑起来”的提法不以为然,认为有损“师道尊严”,甚至对课前师生间的相互问好也嗤之以鼻,认为是走形式,无意义,于是上课铃响后便昂昂然走入教室,旁若无人,打开书本便开讲,似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得多了,但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们还是感觉这种开场生硬了一些。
  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教授在《语文教学情境论》中指出:课堂教学应主要抓好四大效应。其中“开讲激趣、磁力效应”是第一个,就是说在上课伊始,教师开讲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力吸铁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好!”“老师好!”这简短的问候语,并不占用多少教学时间,而宏亮的语音及饱满的热情,却可以达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目的。当然,激趣的方法有很多,但我始终认为一脸的严肃常常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而真诚的笑容却往往有无法抗拒的亲和力。
  传统教学强调苦学苦读,推重“学海无涯苦作舟”式的苦才,但在教育教学改革一步步走向深入的今天,我们或许更应当强调乐学,那样才可能使我们的教学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感召力、启迪力,引起心灵共鸣,使学生们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都能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我们不能不从中感悟到一些深邃的东西。
  一位教授甚至这样说过,“对学生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这一席话令我感触很深,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主张:“只要笑起来!”我觉得微笑正是内心热爱的一种外化,正能表现出语文教师“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学”这一最基本的素养。而且,你微笑了,才表明你把师生关系看成了合作关系;你微笑了,才能体现出你对合作者的信任与尊重;你微笑了,也才能促使你的学生更容易地进入乐学的情境。
  商人公开宣称:“用户至上。”“顾客是商业的上帝。”语文教师也不妨拍拍胸脯,明确表示“学生至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就这样明确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是不能包办代替的,但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其主导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对语文教师作用的一种很好的定位,从这个角度说,冲着学生微笑应当不算是有失“师道尊严”吧?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的高度膨胀,每个人面对的社会信息都是平等的。自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习的主考官,是学生的监护人的传统观念已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实,“能够冲着学生微笑并保持”不仅是一种思想认识、是教育理念的体现,而且,这也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于说是值得追求的一种教学艺术。
  顾明远先生在《学科现代化教育理论书系》丛书的《总序》中说:“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高深学问,不懂教育规律,没有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课就上不好,或者事倍功半。”不容否认,过去,乃至现在仍有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讨厌课”、“陪坐课”、“休息课”、“做其他作业的课”等,不受学生欢迎。虽然说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某些语文教师不注重“教学艺术”则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
  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转引自钟为永著《语文教学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有人把中学语文教师讲课表情分为三大类:上乘表情、幼稚表情和不佳表情。而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亲切型”表情就属上乘表情,“学生对这类表情的教师感到可亲可敬,乐于接受他的教诲。”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爱弥儿》)而微笑不就是一种亲切的表情吗?善于运用这种表情,使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教诲,难道不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艺术吗?
  常听我们有教师这样讲:“学生不配合。”似乎是一大理由。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具有能动的本能,但并不等于他就有能动的行为表现,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调动起来。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就是学习过程发展的内因。只有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才能掌握教材、内化思考、融合贯通,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摆着一副苦面孔进行训育式教学,四平八稳地大肆进行搬运、贩卖和兜售其学识。学生早已厌倦了教师的麻木无情的面部表情,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削减了一大半。而教师恰当的认可和激励,教师充满关切和期盼的微笑的表情,才是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好方法。
  哲学家黑格尔把方法喻为耕地的犁,革命家毛泽东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真诚的笑容足以搭建起师生交流的桥梁,而这笑容的“犁”也可以使你把教学的“地”耕得更深、更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冲着自己的学生微笑呢?老师,你笑起来了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