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发烧”的反思
作者:周俊最 时间:2006/12/25 13:11:19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812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这是当前很多学校将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并制度化、经常化的重要理由。
但是,学校管理的很多举措往往表现出初衷与结果的严重背离,教学反思也是如此。和上述学校一样,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反思制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发烧”的症状和迹象,如急功近利、为反思而反思、盲目追求篇幅和数量等。笔者的不少教师朋友抱怨,自教学反思制度确立后,每天花费很多的时间穷于应付,绞尽脑汁地进行教学反思,花在备课上和辅导学生的时间少了,与学生也日渐疏远。实践证明,如果反思的意义未能被老师充分理解,反思就有可能在教师本已十分沉重的工作负荷上又加了一块不小的石头,必然会招致教师的消极抵触甚至激烈非议。
“发烧”的教学反思是低效的反思,对学校的工作和教师的发展有害无利。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提升教学反思的有效性:一是提高教师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教学反思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才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二是要适度,尽量不增加教师的无谓的工作负荷,努力构建人性化的教学反思制度。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反思,如说课、集体研讨等;要认识到教学反思的质的重要性远大于量,不以篇幅论英雄,坚决反对为反思而反思的形式主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