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国子监中学 李蒙 时间:2005/11/25 12:46: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61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堂课好比一部电影,课前导语则是者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前导语亦如此。导语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兴奋的状态进入学习活动。如我在讲《七根火柴》时就用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知道,火柴是多么寻常之物,很难引人注意。但是,在特殊的年代,火柴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七根火柴》的背后蕴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那是发生在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这样一来,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我在讲《俭以养德》时,一走进教室我就说:“咱们先来猜个谜语:一人站,一人卧,三人戴帽板凳坐。(打一字)。”一时学生们众说纷纭,讨论激烈。当大家猜出是“俭”字后,都非常高兴。接下来的课都是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的,这不能不说是导语的功劳啊!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既能调动好学生的兴趣,又能为整堂课定下基调,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自然、生动、活跃。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简言之,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扫除语文教学中造成的沉闷、压抑、一潭死水的局面。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选好能激发学生思维浪花,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石头”。
例如,我在讲《故乡》时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杨二嫂是可笑可耻的人,还是可悲可怜的人?杨二嫂值得同情吗?由于这个问题有一定思维容量和思维价值,具有思辨意义,所以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对课文的误解,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经过分析,大家统一了认识,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到“圆规”的生活历程,是杨二嫂悲惨生活的历程。她同样是一个在政治上、经济上遭受深重压迫的可怜人。
再如,在《七根火柴》中这样质疑:无名战士的姓名是不是真的无从知道?学生们经过分析,说:“不是,他的姓名可以从党证中找到。”我在赞扬同学们读书细致之后,在进一步提问:那为什么作者王愿坚却不把他的姓名告诉读者,而始终以无名战士相称呢?学生们经过讨论,明确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像无名战士那样为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成千上万,他们都是无名英雄。历史虽然不能一一记录下他们的英名,但他们的精神却能永垂不朽!这时,我又带头背诵起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中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课上到这里,学生们已经被作品中那种深厚的情所深深打动。
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传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名叫韩娥,由于她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房梁间缭绕飘荡。《列子•汤问》中称之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讲课不但要能在开头、中间讲好,还要使学生在下课后觉得这节课回味无穷,很想下次听你的课。我在结束《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说:请同学们运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咱们班某一位同学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其性格特点,但不准点出姓名,让大家猜。说到这儿,同学们已经开始小声议论起来了,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相信他们一定能把兴趣带到下节课去。
总之,兴趣是一味良药,一把钥匙,谁能很好地运用它,谁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给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