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情动、脑动——浅谈一堂好作文课的标准问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07/2/14 17:17: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32
一、胸中造化吐露开声,饶有兴趣诱之以情
一堂好课,必然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广泛的积储和深入的研究。如果说为师者的心中块垒尚不能“浇而化之”,何况学生呢 ?所以一堂好作文课出台前内秀自蕴、英华聚敛的过程不可轻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好作文课的标准首先便是讲课者自我心灵的陶醉和感动。正如黑格尔所说:“只有从心灵生发的,仍继续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才是艺术作品。”②当然,如高尔基所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一一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②一堂好作文课的标准还应该包括它外现的魅力一一语言和板书等形式。简言之,一堂好作文课必然是经过心灵活动与语言组织、板书展现等的相互适应、相互改善然后才循序渐进、愈上愈妍的。“艺术中的优美是完美的内容和精致的形式的和谐统一。”④一堂作文课讲得好也是如此。这样的课好就好在“胸中有造化,吐露开新声”。因为“胸中有造化”可以让课一开始就“饶有兴趣”,“吐露开新声”则可以做到“诱之以情”。只有授课者先在心里“动”,才能继而让听课者“动”在心里,是谓“心动”。它在作文课堂的具体表现就是:
1、课前导入精彩纷呈。如在讲授《如何展开联想和想像》一课时,笔者就贯彻“心动”原则,首先非常巧妙地写出几条谜语让学生猜:
①千曲操后。(打三位现代著名作家)一一高晓声、梁晓声、闻一(已)多
②昭君出塞。(打一乐器名)一一二(儿)胡
③念去去。(打一常用词)一一理(离)想
④老友重逢。(打一词牌名)一一相见欢
接着借助谜语:林花谢了春红 (打两现代作家)一谜底:夏衍、秋实,告诉学生猜谜的过程,于是“联想”的话题自然引出。然后再联系古人写荷花的诗:“翠盖亭亭谨护持,一枝艳影照清漪。鸳鸯家在烟波里,曾见田田最小时”,顺理成章地就带领学生兴致勃勃地转入“想像”的理解,《如何展开联想和想像》一课的学习也就拉开了序幕。
2、板书设计新颖别致。如在讲授《观察,让我说声爱你吧》一课时,笔者先是如此感喟:如郑板桥般“胸中有竹”目光如炬者,少之又少,也只有他会写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句子啊!然后随机一问:那么假如让你写《荷》,你准备如何写?然后借用一句歌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巧妙的板书设计水到渠成:
注:“我爱荷”居中表明其是全文中心。
3、语言表现形象生动。如,同是在讲授作文专题《观察,让我说声爱你吧》时,笔者先到大自然中走了一遭,在小河之滨,遇到一只水鸟悠然飞起,于是会心一笑,就有了课堂小练:请以“看,天边有只南飞雁”为首句,续写3~5句描写性话语,构成一首精美小诗。因为有了那份独特的怦然心动,笔者也当场张狂,吟出几句拙诗:
轻羽踏风天湛蓝,
扇喙染红霞光灿,
云淡淡,试把长空作五线,
一粒音符谁遣唤 ?
二、美学意象仪态万千,华英缤纷硕果等身
说到变作文课堂为审美教育的课堂,这一点绝对是积极的尝试。或者说,一堂“好”作文课的标准绝少不了鉴赏领会。爱默生说:“艺术品所放射的人的性格的光辉一一一种奇妙的表现,通过石头、画布或音乐,把人性中最深刻最简的一些特质都表现出来。”这无疑明确了我们在作文课堂上“曲径通幽”的最佳媒介一一美学意象。借助美学意象,万千仪态,淋漓尽致,它最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而情感,无疑是课堂良好收效的催化剂,群情响振,自可融会贯通,而后自可思路阔开。如此,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那种起初神秘的主体自由状态,诸如灵感、胸襟、冲动、沉醉、顿悟、欣遇……都会一跃而起,华英缤纷,是谓“情动”。这样的课堂最终让学生获取最大的收益,久而久之,知识的硕果不愁不等身。用苏轼的话说,“欲把西湖比西子”,那么何愁不“淡汝浓抹总相宜”呢 ?
当然,它需要你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
1、善于总结艺术方法。如在讲授《活:妙用修辞增光辉》一课时,笔者紧扣所讲,总结了三点艺术手法:
①巧借名句铸华章。
②邀得流行歌曲舞。
③精彩语句多关注。
这样就生动地启发了学生,再让他们写作文时,一个个都兴趣盎然。
2、善于例析找出规律。如在讲授《如何写出境界》一课时,笔者这样设题:请以“眼睛”为题,用三五句写出新意。这时想到《老残游记》里的“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顿感“巧妇难为”,怎么办?“巧换角度法”可也!
例 1:遥远的地方有个女郎,名字叫做耶利亚,有人在传说,她的眼睛看了使你更年轻。(童安格《耶利亚女郎》)
例 2:我想,我那一刻肯定丑陋无比,他的目光却让我美丽起来。(电影《停不了的爱》)
三、学生思绪浮想联翩,对比冲突锦上花添
有了以上的“心动”、“情动”,一堂“好”作文课便呼之欲出了。但最终的定性恐怕还少不了学生思绪的辐散聚合,纵向深入。是以,一堂“好”作文课的标准还应包括听课者的“脑动”,既得善设疑点,又能当堂解疑,甚至要“于不疑处有疑” (北宋.张载),做到让听课者的思维在课堂上发生碰撞、沟通。思曰睿,只有这样,才能让一节作文课最终的闭幕犹如“一江春水”,“占尽风情”。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性也才尽其用,整节课就会和谐、活跃、妙趣横生。那么,从具体表现来说便是:
1、课堂提问一波三折。如在讲授《为文勤于删改功》时,笔者先围绕文题提出以下问题:
①王国维追求学问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
②第二种境界和唐代哪位诗人的形象最为接近 ?
③“绿杨烟外晓寒”后填入何字才最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相配 ?
④如何写“笑”才更具表现力 ?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层面的分析,自然达到训练思维、巧妙为文的目的。
2、善于设计当堂小练。实践证明,这最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作文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室”。如讲授《如何展开联想和想像》一课时,笔者设计这样的内容:①阳光在豆荚里结籽的时候,秋光就像__________。(叶子一样薄了)②秀裙______了江南。(苗条)③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_________。(一个在战争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需要的兵士爱护着他唯一的一条腿)。④我对你像___________(雾像雨又像风)……一时群情激奋,争相抢答,再进入专题讲解,自然事半功倍。
3、讨论辩论不拘一格。仍如《如何展开联想和想像》一课,在学生的思维做了自由的“游泳”之后,笔者随即提出了一个辩论题:联想和想像一样吗?然后让学生当堂结合实例(最好是自己的例子)展开辩论,教师进行相机点评总结,最后师生双方共同“盖棺定论”。
根据以上所讲,笔者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作了一个简单的图解(如下),仅供参考。
注:设 a、b、c为英,则华英缤纷;设a、b、c为果,则硕果等身。正所谓“绿叶成阴子满枝”。
总之,做一堂“好”作文课,窃以为是授课者搜肠刮肚,甚至是殚精竭虑的结果。而在由“心动”一一“情动”一一“脑动”的“三动”过程中,刚好完成从教师主导一一学生主体的转变,教师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座桥”,而不是“一锅汤”;而课堂结构的定型也应是“知识型”与“能力型”的结合体,而不是任一者。
以上,是笔者结合作文教学实践陈述的一点粗浅的看法。至于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多媒体等,笔者认为那只不过是相“三动”之机而动的辅助手段,若能真正做到上述“三动”,则可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
古朱熹曰读书有“三到”,今笔者亦斗胆日“好”作文课有“三动”,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以此博笑,不亦乐乎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