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访谈:2007年广东高考改革办法在线解读
主持人:其实就是一个试题,是一个整套。
卢羡文:因为考生是属于不同的群体,很难做划分。关键是怎样看待公平性的问题,现在基本上平等、公平的,选择权是在考生的手上,那么有了这个选择权之后,选择的关键是你目前这样的选择,是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是出于功利的选择,还是自己需要的选择。这里面,我们有一个相应的规定,你选择什么科目在报考专业的时候,我们对专业的报考是有限定的,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上,高校在什么专业可以指定什么样的选考科目,我们做了相应的规定,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指引了所谓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主持人:能不能具体举一个例子。可以这样理解你们的出发点,就是怎样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角度。
黄友文:两个方面都是有考虑的。
主持人:其实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最关心的是能否进入分数线大平台,才有更多的高校选拔机会。
黄友文:就如管主任所说,我们感觉压力最大的,就是学生要理解我们的方案、我们的操作办法,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切入备考。如果说考生只是表面化的,觉得很容易上线就这样报考了,这就是没有理解我们的方案意图了。
主持人:就是要吃透方案。
黄友文:考生或者社会没有理解好方案,使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偏差。
管镇滨:像我们的一些一类中学,他们的校长和老师理解得比较清楚。不同层次的中学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水平相对较低的,按照我们的讲法是升学率比较低的,他老是在想办法,找什么窍门提高升学率,对方案没有深入理解。这几天我跟华师附中的校长等通电话,了解情况,他们都很清晰地了解方案了。不同层次的中学老师、学校领导,他对自己的应届毕业生宣讲,或者召开家长会什么的,就带来了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主持人:对,要引导学生家长、考生等等。
管镇滨:我的意见,就是整个方案是从四个有利于方面来考虑的,应该说是经过专家反复的论证,也是经过我们教育厅本身内部的多次研讨,有21个市的教育局参与,其中还包括不同城市的中学校长,然后广东省政府组织专家论证、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应该说是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是维护大多数考生利益的。教育部给我们的指令是,要保持高考的延续性,要在“3+X”基础上进行延续,是一种改进、一种完善。所以我们保持了原来高考的延续性,又考虑实施高中新课程的新特点,不单是注重了理论的考核,还注重了技能和学生的素质能力。我们觉得现在的方案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话又要说回来,方案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个方案一次就定下来,国家才定了四个省做试点,第一年经过07年高考方案的实施,可能到07年的招生结束之后,我们又要进行总结,到时候可能又会提出一些完善的意见。我相信一个新方案,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和逐步完善,就会具有生命力了,克服高考方案的一些不足,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
主持人:卢主任,您作为我们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考改革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我想问一下您上任多久了?
卢羡文:教育厅在决定是否进入成为国家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之前,2003年4月份先成立项目课题组。
管镇滨:我插一句,国家没有下任务之前,我们省就在考虑进行高考方案的修改。
卢羡文:在进入高中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对一系列的政策要都进行研究,研究之后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很关键的就是高考,所以在做了前期的研究和一些工作,我们才向教育部提交报告的,我们愿意做试点。
主持人:其实就是在非常充分的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卢羡文:是2003年。
主持人:有没有卸任的期限呢?
卢羡文:个人来说我希望赶快卸任,但是目前在这个岗位上,我是会继续做好工作。
管镇滨:基本的框架已经定下来了,但是还有很多细节要完善,所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三位嘉宾为考生提了不少好建议
主持人:网友“微雨清晨”说,新的方案出台之后,填报志愿有什么技巧吗?我觉得这是说不完的话题,其实经验性是非常重要的。填报高考志愿怎样既符合高考成绩,又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呢?其实我想你们每年都会接受大量考生和家长的咨询,现在我想请三位嘉宾一人出一招,你们个人认为在长期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最重要的一招是什么?
黄友文:这个就考到我们了。填报志愿这一块,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管是原来的标准分,还是现在的原始分,填报志愿经验方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现在中学感觉到困惑的是,今年前填报志愿有一个去年录取的分数线,各个高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有一个参照系,感觉更有利于操作。这一块大家可以这样去比较,实际上作为每一届的毕业生来说都是新的,每一届的学生在高考前的成绩,都没有一个标准,全省的标准分都是没有出来的。我想中学的校长和班主任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在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方面,实际上也是根据一模、二模的原始分来进行指导的,考生可以多听取班主任的意见。我们现在也不可能把去年中大的680多分的标准分转化为原始分的多少分,这是没有办法转换过来的,但是对考生来说,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成绩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所以参照这个去填报志愿还是可以的,不会影响多大。
主持人:黄主任的高招,是向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学者听取经验。卢主任呢?
卢羡文:高考方案改革,尤其是计分方法的改变,大家可能都会问到参照物的问题,以什么为参照标准?无论是标准分还是原始分,我觉得很重要就是招生计划数,这是比较稳定的。全省各个地区和学校的比例跟它的大概录取情况,是一个常态。套用一句俗话,就是正态分布。刚才黄主任说,应该多听熟悉自己情况的老师、班主任的建议,这是非常好的建议,我想在这个建议上,可以给一个更具体一点的说法叫做经验之谈吧。可以把自己的成绩在学校的排位做参照,这确实是要排位。目前高考是按照计划录取,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了,所以按照学校里的排位做参照,考生可以进行比较,考生所在的学校多年的整个升学率情况,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考生本人大概可以进入什么样的层次,这一点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是心里有数的。
主持人:怎么选择一个非常可靠的、比较稳定的参照坐标,这可是您的一个好建议了。管主任呢?
黄友文:其实刚才卢主任和黄主任所讲的是一个方面,对07年高考新生来说,还要看到07年高考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文理分科。我们06年是没有分科的,学生就是在一起的,当然高校招生的时候是有侧重,但是学生没有分文理科,也没有划线,但是07年是有进行分科的。所以我想给一个建议吧,就是必须要实事求是、对号入座。我是文科生总不能去报理科的专业,报了理科的专业怎么考文科的知识呢?所以必须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报考哪个科就选哪个科的志愿,选择好是文科生的志愿还是理科生的志愿。另外就是实事求是了,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从广东省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中学毕业班的老师都是非常有经验的。我们省这么多年的情况来看,一本也好、二本也好,第一次投档率都达到了75%以上,就是说明中学的毕业班班主任和中学校长给考生的指导是很到位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估价也是非常正确的,75%的学生第一志愿投档就出去了。应该说我们省的中学毕业班的老师、中学校长对指导考生填报志愿方面,是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一定要听取老师的引导。
主持人:看来您这一招,第一志愿的命中率一定要高,可能被录取的机会更大。
管镇滨:也可以这样讲吧。我觉得我们省中学的校长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在这么多年,我们做过的统计,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命中率还是相当高的,这也是我们省为什么要坚持考前填报志愿的一个依据。如果说我们第一线的投档率不到50%,那么我们可能就要考虑修改填报志愿的时间了。
我们在07年仍然还是坚持考前填报志愿,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批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和校长。高考其实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虽然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但是也不是变化很大,讲到底,07方案还是3+X方案的延续,还是属于3+X,还没有脱离3+X大框架,所以应该说是一种小变。
主持人:总结三位嘉宾的话,给我们出的招就是一个招,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在充分征求富有经验的老师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今年的改革,我觉得是有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增强了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前我们都是以分数来作为依据,而今年综合素质的评价,其实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疑问,这个综合素质怎么来评价,怎么能够更客观、更公正一些,能不能量化?因为分数是量化的东西,而综合素质评价,如果量化不了的话,怎么能够作为录取的依据呢?
管镇滨:我先讲一下。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该是我们省07年高考方案的亮点。为什么呢?这也是我们省贯彻张德江书记所讲的,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在于素质。张德江同志到广东工作之后,多次讲到广东作为经济发展的大省,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是我们的科技后劲不足,科技后劲不足主要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在于素质。所以张德江书记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所以我们省在提出综合素质的评价,在高考方案中实际上也是贯彻德江书记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是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
方案公布之后,昨天我们开了广州地区高校教务处长的会议,他们也提出这个问题,就是目前没有量化。下午我也跟一位处长谈到这个问题,希望厅里对综合素质的评价方面能够有一些指导性的说法,或者是这种记述性的方法。他也说到我们省厅对高中阶段有一个思想品德的鉴定,大体上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所以这种记述性的表述,我个人的看法,作为省里教育厅可能会提出一个应该如何表述的模式。
主持人:有怎样的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表述呢?
管镇滨:要量化的话,我想可能在07年可能做不到,因为方案已经公布了,而且清晰的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一种写实性的表述。我跟我们厅里主管工作的领导也说,应该有一个范本,应该要怎么样去表述。
主持人:其实还是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电子档案里,在录取的时候看到的?
管镇滨:对,电子档案里就有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鉴定,只是更换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但有思想品德了,可能还有在创新性方面、能力方面的一些表述。比如说有的学生特别喜欢一些小科技、有一些小发明等等。我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当然具体是怎么考虑的,要卢主任来介绍了。作为录取来说,比如说讲张三学生思想品德很好,他有什么科技小发明,作为录取依据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作为退档依据,总不能说张三学生在高中阶段有小偷小摸行为,那我肯定不要你。我作为招生办的负责人,如果以综合素质评价,没有很特殊的东西拿来退档我认为是不合理的。
没有显著的优劣,或者说污点,退档是不合适的。
卢羡文:把综合素质评价引进高考录取中,首先是人才选拔标准的一个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以前在每一层的学校录取中都强调德智体美劳,按照学生的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最后是落到分数上去。广东省07年高考改革方案,把综合素质评价引进高考录取中,首先是人才选拔标准的发展,主要的意义和亮点就是在这个方面,是从大的方面来比较。但是也不可否认,综合素质评价同样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很重点关心的问题,但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所以在07年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录取中,不可能很快的时间就量化,或者马上体现出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我想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还有一个就是基本素质,按照课程标准的6个纬度,分为6块,再用写实性、描述性的语言记录在案,有这方面的表现就有,没有就没有,比如说积极报名参加了文艺演出,也不要有一个标准,所以不要寄希望于综合素质怎样量化。在高校怎样引进呢?高校在这么多年的录取中,也是一再的希望有一份很清晰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和各方面的学习经历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在看,不是说完全不看,以前是电子档案。看什么呢?一个是管主任说的,在录取的方面可以参照课程的表现,另外一个就是相关的专业录取的时候,学生的一些相关的经历也能够作为录取的依据。打一个比喻,我们这个专业可能既可以挑选化学的学生,也可以挑选考物理的学生,我这个专业是侧重于化学为基础的,两个学生成绩相当,或者不相上下的,其他条件相当的时候,那么我只有一个录取计划怎么办?我就参照这个学生在高中阶段侧重是不是化学,就是相关的学习经历对录取有很重要的影响。
至于说是否能够作为退档录取呢,关键是高校的自主权,怎样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决定取舍,这在高考方案中是很强调的。量化的问题,我想在很长时间内很难实现。可信度和公平性的问题,目前综合素质的评价,在高校录取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取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能够走多远。如果确实是如实反映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各种表现,反映出这个学生真实的情况,那么这个综合素质的评价,可能是进一步的深入到高校的录取中,如果确实不太能反应真实情况,甚至有一些虚假的情况会出现。
管镇滨:我插一句话。走多远,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真真正正、实事求是的写实性的表述。
卢羡文:真实的。
管镇滨:在课程中我们是模块的教学,这个模块有一些实践活动。我讲一个例子,06年之前的高中阶段的思想品德介绍,这个学生高中阶段参加三次社会实践,一次去市场那边走一圈就叫市场调查,一次去乡下看一下稻田,那有什么意义呢?
主持人:您说的这些,是很普遍的。
管镇滨:刚才卢主任说的,你要实事求是的在这个方面做了哪些实践,取得了哪些常识,然后高校这个专业是侧重于物理或者是化学的,高校就会有一个选择。这种写实性的,我个人理解,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我们中学要做到对每一个毕业生做到写实性的表述很困难,一个班主任六十个学生,这不太可能。所以有一次我跟几个中学校长说,我说你们的班主任如果能够做到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特点,那么我想综合素质评价都不需要有这个命题。如果每个学生都写一样的话,就没有意义了。
主持人:刚才卢主任所说的,介绍一种学习和成长的经历,可能是更重要一些。
卢羡文:对。
主持人:并不在于达到怎样的程度,而在于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可能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里面。
我觉得作为考生和考生家长还有一点担心,对于高考来说,可能我们现在录取方式,家长们都会想是不是有一些漏洞啊,或者会有递条子、走后门的情况,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进来,是不是会给这些现象开了一点口子呢?以前就是凭分数,现在是不是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个标准纳入到其中,会给一些录取方面带来一些漏洞?
管镇滨: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可以录取和退档的参考。
主持人:只是参考?还不是主要的特别依据是吗?
管镇滨:是。
主持人:现在我们对高考各个环节,三位嘉宾都做了一些解读,对07年的高考,我想更需要一些预测性的东西。你们感觉我们07年的高考,录取的比例你们心中比较有数的,就是说我们高校的招生人数和考生人数是怎样的一个比例呢?
管镇滨:现在我们还没有,现阶段还没有。明年是继续扩招,还是像今年继续控制计划呢?我们也说不准。
主持人:哪些专业热门,可能的录取分数的高低,你们可以预测一下吗?
黄友文:也不好讲。比如说今年新闻专业很热,一百个计划,10:1,如果明年只有50个计划,那不是更热?还是受计划的影响,都不好讲。有时候这个专业今年很热,明年就不热了,明年扩大几倍就肯定不热了嘛,这个不好讲,要受国家大政策的影响。实际上学校办学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时也不是很吻合。
主持人:有网友“myynina”问:这样的高考制度,是不是使广东的考生在全国处于不利的地步?
黄友文:这不会的。招生计划是分省的,另外我们省高考是对广东省的学生,大家都是公平的。我们把一本线提高了,大家都是一样的,放低了大家也是一样的,不会有什么影响。
主持人:广东发展论坛的一些网友,比较热衷于对高考录取人数,包括录取比例的一种比较,每年高考录取结束之后他们都会把各地的数据统一在一起,然后发上来进行比较。他们有一个理念,衡量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的好坏,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该地区每万人口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这个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好坏的指标,不知道三位嘉宾是否同意?
管镇滨:这肯定是片面的。
黄友文:这应该说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不能以此来论。实际上个别地区的基础教育方面,高中教育不是很快,但是录取率又很高,这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来使用。
主持人:还有一位网友“jihaoheng”,他认为对一个制度应该有一个评估标准和一个系统分析,对于我们将要采取的改革方案,怎样才能评估这个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
卢羡文:首先从社会科学来说,特别是教育方案,目前没有任何一个评估体系是科学的,跟自然科学差别比较大。但是我们肯定在研制方案的过程中,以及最后实施的过程里面,我们都会不断根据各种各样的一些意见,还有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对方案进行反向的评估和反馈,本身的评估和反馈都是系统性的工程,不会仅就某一个方面来评估。但是目前,如果简单的照搬一些西方国家对方案的评估方式,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黄友文:方案实施中提到四个有利于,只要符合于四个有利于就是可以的,如果背离这四个有利于就应该是不好的。
主持人: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跟网友们交流了这么多有关高考的细节问题,许多人其实都经历了高考这一关,可能它对我们一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活,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那么我想三位嘉宾,能不能最后集你们这么多年的经验,为我们总结一句,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对他的一生发展意味着什么?
卢羡文:在整个中国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中,有机会、有条件、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好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最重要的目标是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对于所有的人,经历过就是财富,但是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决定性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怎么样都会成人才。
黄友文:我想作为个人来参加高考,这是人生的起点,并不是终点。刚才主持人提到高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命运,但是这只是起点,并不是终点,后面的路还很长。
管镇滨:我也赞成他们两位的意见。以前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但是学习并不是说只有通过高考才能取得知识,现在普通高考、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还有网络教育,都是取得知识的途径之一。当然有志于通过高考学习知识的考生,全国每年都有接近一千万,所以关键还是要把握自己。能够参加高考当然最好,但是有一些人并不一定能够参加高考。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每年都有一部分人没有参加高考,而参加高考的人也不一定说都能够上大学,像今年51万考生上大学有33万,还有18万落选了。但这并不是说他就没有了深造的机会,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知识,比如说参加成人高考或者是自学考试,这些都要靠个人努力。只要你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就肯定可以成才。
主持人:就如三位嘉宾所说的,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只是一个起点、一个过程,也是我们的一种经历,更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对待,把它作为人生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就可以了。不过我觉得这些只有经历过了才知道。
谢谢三位嘉宾能够光临我们的直播室跟网友们进行这么充分的交流,我们真诚的希望三位领导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给予考生和家长更多的指点。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结束,也谢谢各位网友。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发言编辑整理,如有错漏,敬请原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