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写,放胆练笔
作者:漆辉东 时间:2007/3/17 20:32: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78
于是,我尝试着从阅读中寻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出路,在摸索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一次次品尝到“随读随写”、“读中学写”的甜头。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意写话,培植习惯
古人有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的写作理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消解写作神秘感恐惧心,在没有“作文”意识的放松状态下自由表达。最简便易行的是在阅读中“读书随写”,采用广种薄收的方法,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1、写在把书读活、敏于对话时
在意阅读,拓展视野,体验情感,提笔在文字下作记号,动手于空白处写批注。不求冥思苦想字字推敲,只管信手拈来顺乎自然,一词一句文从字顺,三言两语传情达意。长短都是练笔,多少也算读书笔记。动笔如此随心所欲——我手写我心,行文有个性。天长日长,习惯成自然,写作何惧之有?
2、写在把书读薄、善于提炼时
感悟内容,积累语言,提取信息,为我所有。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求容易可寻段摘句,敢挑战就另辟蹊径;要简洁便安小标题,想明了则编写提纲;图新鲜则来首小诗,搞创意就编段顺口溜;出怪招成语谚语开沙龙,露一手影视片名接串联。花样翻新,口味多变,求“异”存“同”,百花齐放。下面采撷几例学生阅读《林海》的片言只语,不妨一读:
1)领异标新的题目
《东北有个聚宝盆》,《为什么叫做“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林海踏浪》……
2)得其“意”忘其“形”的连珠妙语
走进林海,领略万种风情。听松涛阵阵,溪水潺潺;看白桦的银裙下躲着双双精巧的绣花鞋;更有风送花香,熏得人醉……
3)形似神聚的简笔画
4)替原文瘦身的美容术
写什么 怎样写 为什么写
岭(温柔) 对比、拟人
林(绿多) 比喻、反问 自豪、赞叹
花(艳丽) 拟人、动态
3、写在把书读厚、勤于查阅时
利用阅读时查阅资料把书读厚的机会,适时练笔,一举多得。以阅读《詹天佑》为例,查阅《社会》、《中国交通图》摘录有用信息,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将资料中的长篇大论浓缩在“采风本”上,不知不觉中进行了缩写训练;实地查看学校附近的达万铁路,询问道口工人,在记录、整理资料的同时,不就是“写下见闻、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吗?
二、也傍桑阴学种瓜——有意仿写,迁移方法
“读”是积淀内化语言材料的过程,要将吸收的语言现象生成为运用自如的资源,还需经历一个模仿迁移阶段。“写”随“读”之后及时跟进,趁热打铁。这样依葫芦画瓢,既降低了写的难度,增强写的自信心,又巩固了读的成果,提高读的效益。
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可借鉴的表达方法,各有侧重。
1、鹦鹉学舌仿语言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言。”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课标》明确指出要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联系,学与用相结合。首先,及时摘抄积累语言材料,在日后的“反刍”中,生动的语言现象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运用时被激活而生成精彩。再则,激励仿写,主动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如体会《匆匆》里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现场演示,观察联想,笔尖自然会流泻出“上课说悄悄话时,日子从嘴皮子下溜过;玩弹儿球时,日子从手指间穿过;下午打乒乓球时,日子顺着乒乓球滚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语句。这类练笔,要巧以包装,以师生表情、动作演示为语言载体,如果单纯地指令学生照样子仿写或用词造句,他会乏味,更不会“出彩”。立足阅读,放眼生活,练笔会收获:情感上不写不快,内容里言之有物,过程中得心应手。
2、提纲挈领仿结构
对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的文章,学其结构的建构。游览《桂林山水》后,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式走进《张家沟水库》;领略了《索溪峪的“野”》,感受平行发展的并列美,再往《柚乡行》;通过《十六年前的回忆》体会前后照应的对称美,引起《雨中情》;访问《穷人》,接触层层深入的递进美,想《给妈妈洗脚》……
仿写结构,搭建架子:能形成篇章更好,列个写作提纲也行,把结构近似的文章“合并同类项”同样可喜。
3、结伴同行仿顺序
不同的文体和各自的表达需要,写作顺序也各有特点:按事情发展顺序,以时间先后为序,根据地点转移的顺序,按不同事物分类的顺序……模仿顺序安排可借图例、表格示意,只要能一目了然的表示出清晰的思路即可。下例是一学生学《景阳冈》之后的“创作”,有意思吧!
4、移花接木仿细节
文章具体写法的表现方式可谓千姿百态,针对课文在某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进行片断嫁接,不失为练笔的一条捷径。
写人篇:读《金色的鱼钩》,学廖廖数笔的外貌素描法给同学画像;读《荔枝》,学入木三分的动作刻画,演绎自己的小动作;读《争画》,学对话的风趣幽默,录一段精彩的唇枪舌剑;读《穷人》,学传神的心理描写,传递出闯祸后的忐忑不安……
绘景类:《鸟的天堂》经典的动态与静态描写;《第一场雪》或取叠词的巧妙搭配,或选色彩变幻的瑰丽多姿,或学由面到点的疏密有致……
说明类:学《世纪宝鼎》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的一件小玩艺儿,告诉伙伴怎样上网查阅资料……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意表达,感受快乐
“随读随写”降低了习作难度,孕育了写作信心,但毕竟“扶”得过多,而且日常练笔中积累的素材多是毛坯。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刺激来维系,那么这种练笔对孩子的吸引就会减弱,毛坯也难成成品。因此,放飞孩子,让他们体验自由飞翔的自在,才是“读中学写”的更高境界。
1、补白文本,“故事新编”
因构思所需或照顾学生的理解实情,文本里往往留有不少艺术空白或未定点,言尽而意无穷,是放手练笔的好空间。沿着文章脉络,大胆合理地去填补或扩充形象,进行富有个性的补白训练。当然,这时的写不是孤立的为写而写,不能中断读书体味的思路,不能影响阅读的流程和效果,反应成为阅读感悟的有机延伸和有形升华。
如《小抄写员》中,叙利奥醒来以后,家人和老师明白了事情真相各自会有什么反应呢?《将相和》里说廉颇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到底是怎样的准备?从阅读中寻找发现素材,有写不尽的话题。
2、走向生活,写应用文
阅读链接生活,让练笔焕发出时代气息。
感受了《荔枝》的玲珑剔透,替爸爸给家里出产的水果写几句广告词,以卖个好价钱;欣赏了《索溪峪的“野”》为家乡的某处风景写一段广告词,让城里人闲暇来游览,增加乡亲们的收入;学习烦闷了,想去河边野炊,怎样说服老师呢?那就来份建议书吧……这样的练笔来自生活实际,在生活的实景里,有话可写,言之有序,同时又能享受到写作实用的美妙。把写作当作一种需要,那么作文的长进还有什么疑问呢?
3、交流展示,品味快乐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为此,班上 开展了“每日一句争擂主”、“每周一文节节高”、“每月一报装扮墙”、“每期一集作品选”。挑选优秀习作推荐给《学语文》、《作文评点报》等报刊发表,鼓励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将自己满意的片断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校刊《百草园》投稿。让自我封闭的练笔走向合作开放的习作演练场,收获的又岂只是写作能力的提高?
沉浸阅读,思想因此而宽舒;读中学写,文笔自然会鲜活。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