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品读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7 8:54: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714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闪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w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选自《废园外》) 
  【经典赏析】 
  阅读本文,最大的感受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巴老以貌似平静的语调描写了一座美丽花园的堕毁,一个年轻生命的夭折,一幅悲惨的战争图景,虽没有一句直接控诉的话,但那凄苦哀愁的氛围却那样地震颤人心。w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花尚在,人却殒,这是怎样的痛彻肝肠。作者借物写人,写人之痛,先写花之痛,“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巴老赋予园中花以人之情感,在更高层次上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心痛,痛心啊!最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对他们怎么能用“宽容”一词,他们乃是地球上最凶残的兽类。他们的炸弹不是“带走”,而是“夺走”了年轻人的渴望。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想见巴老那冷峻的脸上一定写满了无限的悲愤,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沉默也是爆发的前夜,因为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中华民族是永不沉沦的。
  【链接思考】 
  1.本文用了不少笔墨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写出对“这样地逃出囚笼”(第七段)的理解。
  3.文章第十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两问合答) 
  【参考答案】 
  1.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作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2.过去少女向往外边的世界而不可得,而今她离开了囚笼,却是在已经成为尸体的情况下,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w 
  3.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