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依文推断观点——吃透观点合理推断
- 资源简介:
约20560字。
学案4 依文推断观点
——吃透观点,合理推断
复习任务 1.继续强化用圈点勾画法整体把握全文的阅读技法。2.掌握观点推断题的推断步骤和“三看”之法。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 提问方式(第3题) 命题特点
2019—2022年所有全国卷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主要考查是否真正把握观点及依据文本迁移推断的能力。
②选项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文字,有的选项是对文本观点或结论的再分析论证,需要根据文意来推断;有的选项是跳出文本,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判断。
③选项设误手段主要是于文无据与结论绝对化等。
④题目难度稍大。
知识图要
活动一 体验真题,整体把握
(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
活动二 掌握第3题答题步骤和方法
(一)答题步骤——“三步走”
第一步:确定选项区域
这种题型的选项都很难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匹配的文字,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
第二步:吃透原文观点
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每段的首句或尾句,这些语句中蕴含着观点或结论;要区分文本中的观点句与论据句;还要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有时文本中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有的赞同,有的反对,要注意区分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