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6170字。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高适
《燕歌行并序》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重要篇目。高适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作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战士的生活境遇。本诗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涵盖了从出征、战斗到战士内心复杂情感等多方面内容,既有对战争场面的宏大叙事,又有对士兵、将领及战争背后复杂因素的深刻刻画,体现了唐代边塞诗雄浑悲壮的风格特点,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感受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文化素养以及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价值。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燕歌行并序》全诗,掌握诗中的重点实词(如 “摐”“逶迤”“腓”“绝域” 等)、虚词(如 “之”“其”“于” 等)的含义及用法,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明确诗歌叙述的战争过程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能够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战士苦战与将领享乐的对比)、对偶(“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等诗句)、夸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等对战争场面的夸张描绘)等,并阐述其作用,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形象、手法等角度赏析古典诗歌。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根据诗意和情感的起伏调整语速、语调、重音等,如读到战争激烈场景时加快语速、加重语调,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诗歌中人物形象(战士、将领、思妇等)的塑造方法和特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通过对诗中战争场景描写的分析,绘制简单的战争形势图,直观展现战争的进程和地理环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战士们英勇报国的壮志豪情、对战争残酷的无奈与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诗人对边将骄奢淫逸的批判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