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670字。
《燕歌行(并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赏析艺术技巧。
【预习案】
一、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二、知人论世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旧唐书•高适传》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也说:“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三、解题。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比较长。
“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如是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可见古代诗歌中“歌、行、歌行”各有所指。歌者如《长恨歌》,行者如《琵琶行》,歌行者如《燕歌行》。亦可见,《燕歌行》体裁既有“歌”的放情长言,又有“行”的疏而不滞。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该诗共28句,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2.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 出师——失利——被围——死斗
【课堂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