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8 16:08: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400字。

  安徽省阜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模块;必修上册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人文,指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让人类行为能够不依靠武力而得到节制,并因此把人类从禽兽群体中区别出来的行为规范。《文心雕龙》中有“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申明了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承担的责任。“诗”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毛诗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管子•内业》也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在中国文化史上,以《诗经》为基础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
  与“诗”的辉煌并行不悖的是,“文”作为“道”之载体的意义与价值得到明确肯定。东汉初年,王充明确肯定了“文人之笔,劝善惩恶”的作用。可以说,以王充为代表的东汉人对“文”的重视,为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奠定了基础。之后,经历魏晋六朝的曲折变迁,韩愈再一次以君子“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为宣言,强调了“文”之于“道”的意义。至周敦颐做《通书》,于《文辞》篇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至此,“文以载道”的传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都得以正式确立。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经学的批判动摇了“文以载道”的传统。当人们确认审美才是文学最崇高也最具本体意义的价值时,从劝善惩恶、教化人心等角度认识和强调文学的意义,轻则被斥为“庸俗的文学社会学”,重则被认为“根本不懂文学”。在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回顾和反思历史,可以理出种种改变之所以发生的缘由。在一百多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关头,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落后的思想文化带来的问题,由此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让文学彻底从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却也随着欧化的“文学”概念的传入而引发了审美化、娱情化的转向。这一转向把文学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崇高宝座拉入凡尘,成为“个性”十足的“人类心灵的产物”,具有了“诉于感情的瞬间性的永久性与普遍性”。
  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大潮中,审美与娱情再次被认为是文学的重要特征。中国哲学追求体用合一,“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的意义与价值。就文学而言,“载道”与“教化”的功能一旦被消解,文学也就失去了维系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精神力量。值此之时,无论如何强调文学修辞的技巧性与语言艺术的审美性,都无法提升文学之于人类存在的意义。
  如今,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往往比具体的实践行为更加具有扭动乾坤的力量。一百多年前新青年们的振臂高呼,就把占据中国文坛主流上千年的文选派、桐城派扫入了历史的故纸堆,新文学与白话文由此迅速占据文坛,翻开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篇章。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面对文学创作与研究共同面临的困境,反思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的“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问题,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评价文学的意义与价值,重新定位文学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马银琴《构建新时代“文以载道”的文教传统》)
  材料二:以“仁义之道”为旨向,以“能文”为方式,这构成了韩愈“文以载道”说的两大核心要义。正基于此,他不仅赓续着中华文脉,且创造了“文”的奇迹,以期为国为民立道立言。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文学创作仍具有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史上,无论是以《诗经》为基础的诗教传统,还是以“文”为载体的“文以载道”传统,都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B. 欧化的“文学”概念的传入引发了中国文学转向审美化、娱情化,使文学成为“个性”十足的“人类心灵的产物”。
  C. 只要强化文学的“载道”与“教化”功能,文学就能够维系社会秩序与道德,从而提升其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
  D. 韩愈的“文以载道”说以“仁义之道”为旨向,以“能文”为方式,其中“仁义之道”指的是“相生相养之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文以载道”的传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材料一认为新文化运动虽然将文学从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也具有不足的一面,这体现了作者辩证的态度。
  C.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在“文以载道”传统的确立过程中,韩愈、周敦颐等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D. 材料二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是为了阐明韩愈“文以载道”说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
  A. 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柳宗元)
  B. 盖文固所以载理,文不备则理不明也。(章学诚)
  C. 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王安石)
  D. 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此是它大病处。(朱熹)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如果你是一名文学创作者,你在创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 “文以载道” 展开。材料一梳理了 “文以载道” 传统的形成、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动摇及当下重新定位文学社会功能的必要性;材料二从以 “道” 为根基、攀登艺术高峰两方面阐述韩愈 “文以载道” 说的当代价值,均具现实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C.“只要强化文学的‘载道’与‘教化’功能,文学就能够维系社会秩序与道德”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载道’与‘教化’的功能一旦被消解,文学也就失去了维系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精神力量。值此之时,无论如何强调文学修辞的技巧性与语言艺术的审美性,都无法提升文学之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开的约定
  赵璀芝
  玉兰花开了,空气里浮动着春天香甜的气息,我的心中也有了隐隐的期待。期待什么呢?你远在边防,虽然电话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但你面对的还是一片冰雪世界,我恨自己的语言苍白,无法将这一刻的感动与你分享。
  今晚,在暮色里迎着一轮明月走回家,青春记忆如蒙太奇一般浮现。
  那年春节,你回家探亲,我们相识。第一次见面,你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