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8 16:30: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54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朝士人普遍追求知识学养的博综以及信仰的多元化,次门士族刘勰尤其如此。《梁书》本传说他从小笃志好学,后来又博通经论,博览多通、弥纶群言,正是刘勰为学的特点。比如他自称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崇拜儒家五经,却又精于佛理,不废纬书。他主张写奏者必须“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说明他不废法家,有儒法兼综的思想倾向。
  刘勰熟精《孙子兵法》,对兵家之道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作《文心雕龙》时热衷于谈论军事、武力、征战这类话题。认为文才和武略,可以像左右手那样互相配合,文士也当习武。他在《序言》中提出文学应该为五礼、六典、君臣、军事服务,其中就包括文学应当服务于军事,要求文士参与军事活动,担负起应有的职责。
  刘勰自将门而出,又受京口尚武风习的陶染,其气质、言行不免濡染劲健刚猛的色彩。从他的文学思想中,我们也能体认出这种风范特质,比如他的“风骨”论。
  《风骨》篇的主旨是讨论如何克服文章因藻采滥用而导致的“有辞无体”之弊,提倡刚健而有生气的文风。此篇赞语总结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体”“气”二字是理解“风骨”内涵的关键。
  关于晋宋以后文学的弊病,刘勰在自序中说得很明白:“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离本弥甚,将遂讹滥。”辞人出于逐奇心理,过分修饰语言,削弱了表意功能,导致文章有“辞”而无“体”,背离了圣人为文的初衷。过于整饰辞藻,追逐奇丽,必然会忽略筋骨脉络的通盘经营,导致文章支离破碎,构不成大体。
  刘勰的“风骨”论就是针对这种语言困境而提出来的,“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一篇文章只有繁杂的辞采而没有浑然的整体,就是无“骨”。为了力挽“文体解散”的颓势,刘勰反复申明作文应当“体要”。如《风骨》篇说,辞的功能是达意,也就是“体要”,为文者一旦放逐了这个基本功能,也就“习华随侈”,消解了文章的本义。若文能“体要”,也就同时具备了“骨”,有了骨体,当然也就有了“气”,“气”的充盈动荡就生成了“风”,所谓“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因此,刘勰就由论“风”转到了论“气”,他不惜笔墨,援引了曹丕“文气”论的要点——文以气为主,建安文士孔融、徐干、刘桢的文章都是重“气”的,意在说明他所谓的“风骨”其实就是“气骨”。剥落浮藻、具备“气骨”的文章就形成了刚健飞动之美,骨鲠刚健、体气充盈、辉光振耀,这就是刘勰追求的艺术效果。
  文学上的刚猛之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冲击力,与武人的气类显然是相通的,刘勰虽然不是纯粹的武人,但他追求文武兼资,内心仍然激荡着将家子的血气,“风骨”论不过是其性情气质在文学思想上的反映。因此,讨论刘勰“风骨”论生成的原因,不能仅仅归结到儒家刚健笃实的气质,还应当顾及兵家的骁猛劲悍之风,甚至法家的壮气,这也是由刘勰学养结构的驳杂性决定的。
  当然,刘勰倡导“气骨”,其动机绝不止于革除文学之弊而已。实际上,文风的背后关联着人物的性情气质,骨劲气猛的文学本体论和风格论,同时也是对人物风范的要求。刘勰所处的时代,士人的体格和人格都已出现严重的缺陷,高门士族崇尚风流雅致,文弱到极致,转成病态,如此骨柔气弱之人,焉能经纬军国?以兵家的刚猛之气来振拔当代士风,期望造就经世致用的文士阶层,这才是刘勰倡导“风骨”论的终极关怀,一部讨论文学的书,却以讨论文士品行的《程器》篇作结,其用意再明显不过了。
  (摘编自王术臻《刘勰的“尚武”精神对其“风骨”论的影响》)
  材料二:
  一些人认为陶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他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正如他在性格方面把许多不同的性质调和在一起,是同样的奇迹。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在为学上博学多识,兼通儒家、佛家、法家、兵家之道,既受当时南朝士人学识和信仰特点影响,也离不开他自身的笃志好学。
  B.刘勰认为,晋宋以后的文学存在“有辞无体”的弊病,并指出这是辞人追逐奇丽、过分修饰语言、削弱了语言的表意功能而导致的。
  C.“无骨”之文缺少浑然的整体,藻饰文采难以弥补“文体解散”的颓势,而文辞达意就有了“骨”,有了“骨”文章就有了“气”。
  D.陶渊明由于在性格方面调和了许多不同的性质,所以在诗文上也能将“平、枯、质”和“奇、腴、绮”这些相反的性质调和在一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用左手和右手相互配合来解释文才和武略的关系,并提出文士也应当学习武略,体现出刘勰军事重于文学的观念。
  B.风骨论中刘勰引用曹丕的文气论,意在表明“风骨”即是“气骨”,二者一脉相承,风骨论就是文气论的进一步发展。
  C.朱光潜认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枯质”和“奇腴绮”是不正确的,指出这是为诗为文的两个弊端,不能算是诗文胜境。
  D.材料一中所说的“风骨不飞”与材料二中“奇腴绮”的偏弊,都是诗文作者在创作时内外不能一致而补偏救弊的结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风骨”观点的一项是(    )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B.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4.刘勰的“尚武”精神在《文心雕龙》中有多处体现,请简要概括。
  5.朱光潜评价陶渊明的诗“不质不绮”,请以下面《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为例,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苦楝树
  徐刚
  老屋后门口的宅沟对岸,是一棵苦楝树。少小时,它和我的个儿一般高。母亲说:“这是你父亲种下的。”种树那一年的十一月,母亲生下我,父亲高兴地说:“种苦楝的有福。”我出生不到一百天,父亲病逝。村里有人觉得是苦楝带来的苦命。
  母亲时常和我说到苦楝树。夏天,她叫我看绿叶。秋阳下,娘俩坐在后门口看黄叶,经霜之后有的成了红叶。天再冷些,我去沟边拾纷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