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的生命意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0/30 19:05: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闲闲书话』刘亮程散文的生命意识 
   摩 罗
   很高兴能到人民大学来跟朋友们做这样一次交流,一开始我跟讲座的主持人商量演讲主题时,就像他在海报中所说的是"文学的悲悯与信仰"。可是我在别的学校讲过类似的题目,后来经过整理已经编在书里出版了。再重复一遍恐怕讲不好。我就选了一个新的角度,来接近这个意旨。我选定了一个我喜欢的作家,拿他来说事。我们说的是他,表述的意思可能又超过他。这个人是新疆的一个散文家,叫刘亮程。你们对他了解得多吗?知道他名字的请举手示意我,哦,才三四个人。也难怪,他是突然之间名声大振的。我交待一下他的名字的写法,刘是文刀刘,亮是光亮的亮,漂亮的亮,程是前程远大的程。
  我有一次谈到人们都在寻找大作家的问题,我说,跟那些频频得奖的作家比起来,大作家可能产生在不得奖的作家里面;跟那些著名作家比起来,大作家可能产生在不著名的作家里面;跟那些已经被我们所知道的作家比起来,大作家可能产生在某个角落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写作者那里。
  刘亮程就是那种默默无闻的人,大家都在找优秀作家、大作家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刘亮程。可是忽然之间,他就冒出来了。我不是说刘亮程已经是一个大作家,但刘亮程足够优秀,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以什么方式冒出来的呢?1998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薄薄的散文集,叫做《一个人的村庄》。现在一般的出版社出的书,一种书发行那么三五千册足矣,卖不了更多,也就不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可是,刘亮程的运气很不错,书没卖好,但是文坛一批著名的作家都看到了,有山西的李锐,湖北的方方,福建的南帆,北京的李陀以及《天涯》杂志的创办者韩少功和蒋子丹。
  《天涯》是一个原创性杂志,一般不转载,但是却破例从《一个人的村庄》里选了一些篇章,把刘亮程隆重推出,请好几位作家写了推荐文章,刚才提到的那些著名作家都写了推荐文章。《天涯》的这一举措足够引人注目。我也是从《天涯》上第一次读到刘亮程的散文的。一读就非常喜欢。我在参与编选一套中学生读物《新语文读本》时,就编选了好几篇刘亮程的文章。去年,有一位出版商把《一个人的村庄》作了补充,重新出版了。还是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的,还叫《一个人的村庄》,做得好看一点,在宣传上又做了一点工作。于是了解刘亮程的人迅速多起来。从1999年9月份《天涯》发表他的文章,到现在大约两年半,网上和报刊媒体对刘亮程有大量的介绍,很多人写了文章,谈自己对刘亮程散文的看法。
  刘亮程散文中最打动我的是生命意识。在中国作家中,要找到几位具有比较稳定、比较敏锐的生命意识的作家,不是太容易。特别是,1949年以后中国文学的基本氛围比较崇尚暴力,我们老是用战争时代的故事阐释共产党政权诞生的合理性,所以文学的暴力倾向比较明显。而暴力是有目的的,是有指向的,生命在这种暴力指向的要求下难免成为工具。在这种文学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要有很敏锐的生命意识是很难得的。刘亮程就是在这一点上,非常打动我。
  五四新文学运动刚过十年的时候,人们认为散文比小说更有成就。后来的若干时期,散文是比较凋蔽的。尽管也有很多著名的散文大家,比如我们现在课堂上还老讲杨朔、刘白羽的散文,讲它们如何如何好。我实在不理解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怎么讲得出口。文革结束后的这20多年,跟小说的繁荣比起来,散文不只差了一个档次,散文的凋敝惨不忍睹。常常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东西,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成为最跑红的散文。一个时代的文风败坏了,短时间之内是不容易恢复的。
  当然,我讲凋敝的是指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