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000字。
解读《雷雨》
——对神秘诱惑的憧憬
一、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1910年9月24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三岁即随继母看戏,是一个小戏迷。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茅盾先生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赞。
曹禺青年时代,即渴望光明,追求真理。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禹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这些剧作,以特有的深邃的思想、雷雨般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批判旧的世界,呼唤新的社会。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戏剧诗人,曹禺以其煌煌巨著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也为中国话剧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后,曹禺一直担任院长。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人艺先后上演了他的《雷雨》、《明朗的天》、《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家》、《蜕变》及《原野》等九部剧作。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者,他带领全院同仁经过四十多年的奋斗,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成了一个具有中国演剧体系和风格的闻名世界的剧院。
二、简单评论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刘西渭(李健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