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70个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中学 张虹琴(一等奖)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读词文谈印象,整体感知;
二、 设情形懂意绪,走进词境;
三、读资料解疑惑,读懂词情;
四、展想象问作者,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以故事形式叙述苏轼生平,引出词作《水调歌头》。
(说明:故事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可让远古的伟大词人生活化,也更能打动学生,较快走近作者、走近词作。)
二、诵读中对话读词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与“无眠”的细读;
③赏析上阙,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从 “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④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说明: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让《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