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四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2/14 19:18:0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0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300字。资料翔实、准确、点拨到位。既有详解课文,也有配套练习,另有扩展阅读,全方位训练学生。
17、师说
学案设计: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邮箱:gsj005@163.com
QQ:280133639
【走进语文世界】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名师细说教材】
走近作者
韩愈(?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的散文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科举尚属于初级阶段,取士规模很小,只占官员任用的5%左右。贵族子弟都人弘文馆、祟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而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的。  
重点字词
1、实虚词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专门技艺人)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效法)
④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师)
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代人)
  ②郯子之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