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70字。
握住朗读的钥匙 打开语文的大门
娄村中学:尹伟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就说明了“读书”是实现“理解”的重要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令我深有体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读”的训练,我们应教会学生用各种方式去读,尤其是要重朗读。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能很好的朗读无疑是握住了一把开启文学之门的钥匙。
那么, 怎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角色体验
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不妨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或者是让学生回忆过去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提前进入角色,如果教师能将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重新体会到那种感情:或是喜悦和兴奋、或是悲伤和凄凉等。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例如朗读莫怀戚的《散步》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的亲情故事,也可以听一听表现亲情的歌曲,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赞美亲情的画面,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奠定感情朗读的基础。
二、扫除障碍 深入理解
学生在读到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或读不准音节,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熟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学生最自然地最原始的朗读,所以,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无论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学会倾听,对一些不好读的句子和生字词做重点指导。
另外,要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朗读能力的高低,与朗读者对文章思想的感情的理解紧密相关,只有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例如朗读朱自清的《春》一课,首先应使学生从作者精心描绘的几幅春景图中,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强烈地热爱与赞美之情,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就会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三、掌握技巧 音乐渲染
要掌握朗读技巧,达到朗读目的。如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握、语速的变化,句中,句末及段落之间的停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陪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姿体语言。最好能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但一定要注意配乐的用法,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学生的朗读达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新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作品,例如《在山的那边》、《理想》、《海燕》等,在教学时教师除了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之外,还可以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渲染,从而在训练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四、方式灵活 以“声”作则
变换训练方式,激起朗读兴趣。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训练方式,激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