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620字。
12 荷花淀
1 .课文解读。
(1) 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孙犁 (1913 — 1996)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 1936 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 七·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944 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 《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 ( 赵树理风格 ) 齐名。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本文写于 1945 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 “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女口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汉,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2) 基本解读。第一部分: 水生参军,夫妻话别。
①月夜编席 ( 第 1~4 自然段 )
②夫妻话别 ( 第 5~29 自然段 )
③水生离家 ( 第 30-31 自然段 )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
①探望丈夫 ( 第 32-38 自然段 )
②扑空归来 ( 第 39-47 自然段 )
③淀上遇险 ( 第 48-61 自然段 )
( 开端 )
( 发展 )
第三部分: 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
①伏击歼敌 ( 第 62-65 自然段 )
② 意外相见 ( 第 66-84 自然段 )
③组织起来 ( 第 85 自然段 )
( 高潮、结局、尾声 )
本文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
①月亮升起来——很晚——鸡叫的时候——第二天——过了两天——快到晌午一正午——这年秋季——冬天②明线暗线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线——几个妇女的活动 ( 送夫
一探夫、 遇夫、学 夫 ) ;暗线——地区小队的活动、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 7 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但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