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0字。【文苑随笔】诗西湖
每每早春时节,心巷里总要淅淅沥沥地落些小雨:温润的,清冷的,似雾的,如丝的,飘洒的,斜横的,连续的,间断的。于是地上一片杏花,于是总想拾起来点什么——题记。
曾经写过《雾西湖》、《月西湖》、《泪西湖》、《花西湖》……大都是在堤上湖中对自然景物的临摹或者写生,然而,西湖如画更如诗。千百年来,这里拓下多少英雄豪杰、骚人墨客的履痕,这里留有多少汗牛充栋、琳琅满目的诗篇。
说来有缘亦有幸,最早与杭州与西湖亲近的诗人正是在下的同堂高祖,开创中国诗坛山水派先河的谢灵运(385——433)。一千六百年前的一个秋夜,他来到杭州附近的定山和渔浦,面对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潮,写下了“宵济渔浦潭”“定山缅云雾”“朔流触惊急”“险过吕梁壑”的美妙诗句。这首《富春渚》大概就是最早的“西湖诗”了。
谢公灵运一生淡泊名利,四处游山玩水,多次驻足杭州,在灵隐寺附近至今留有“梦谢亭”(因为一段美丽的传说也叫“客儿亭”)的古迹,白居易诗“梦儿亭古传名谢”就是指此。每到那里,我都必去谒拜,也曾附庸风雅:梦谢亭下祭祖高,人生最是漂泊好,西子水袖挽不住,东风送我上云霄。
当然,晋时西湖尚未闻名于世,说谢公为西湖诗词第一人多少有点牵强(似有私心),而真正与西湖有关的最早的一首诗,当推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712)的《灵隐寺》了,其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更是传世佳句,“赏桂”与“观潮”,迄今仍是杭州旅游的名片,所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忆江南》)
前面说到“诗西湖”的两位始作俑者,所谓最早的西湖诗。那么,最好的西湖诗又出自何人之手呢?我以为,那只有书写在白堤和苏堤之上的锦绣文章了。
白居易(772——846)曾在杭州做过三年“市长”,其间,不仅浚湖筑堤,造福百姓,而且用他的生花妙笔,尤其把西湖春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另外,他还在《湖上招客送春泛舟》中,第一次把西湖比作明镜:“排比管弦引翠袖,指麾船舫点红旌,慢牵好向湖上去,恰似菱花镜中行。”此后很多西湖诗都袭用了这一比喻。如洪钟的“玻璃千顷碧潭平……采莲人在镜中行”,如任询的“西湖环武林,澄澄大圆镜。仰看湖上寺,即是镜中影”,如金潞的“六桥万柳千桃树,镜里分明锦障悬”。然而,在我的眼里,西湖更像是一面“重圆”的镜子,正是白堤和苏堤将它“两分为三”(西湖、里西湖、外西湖)。
如果说白居易是“西湖比镜”第一人的话,那么,苏东坡(1037——1101)则是“西湖拟人”第一人。与白居易同样,他也做过杭州的父母官,是西湖的又一个辛勤的开拓者和狂热的讴歌者。而与白居易不同的则是,他更加追求理想主义的政治抱负和唯美主义的文学意境,因此,他的想象更丰富,他的感情更奔放,他的诗句更华美。如“云山已做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如“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如“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而最有代表性的则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此,西湖便是西子湖、美人湖、爱情湖,名扬天下而游人如织。为此,我们真得感谢那年那日那山那水那晴那雨那舟那酒,诸多条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我们最应该感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