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70字。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的一个误区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程良焱(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
一份高考试卷,往往是六七道大题,现代文学作品(近些年一般都是散文)阅读题是除了作文题以外分值最大的题,一般都在20分左右。因此,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应试性训练,是每届的高三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的。怎样进行高效率的文学作品阅读应试训练,师生们各有高招;但往往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即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训练材料。这是因为,高考试题都是命题专家们的千锤百炼之作,质量很高;而且高考试题代表着近年高考命题的方向。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效果的确较好。
但是,万事万物总是以其复杂的状态存在于世的,高考试题也不例外。由于近几年国家考试中心命题权力下放,很多省市开始了自主命题,2006年高考,全国就有17套语文试题;而参加命题的专家,就不一定都是长期研究高考命题的专门人员了。这样一来,一份高考试卷,“白玉微瑕”的问题就比以前更加突出。而文学作品阅读题是公认的最难命制的试题,因此它也就成了“微瑕”的“重灾区”。这一问题的出现,不能归咎于某一种做法,更不能归咎于某一个或几个人;任何人参与其事,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笔者是很体谅这种情况,并且是持宽容态度的。如何应对这种状况,高考阅卷组的专家们自有办法。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当高三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们拿出往年的高考试题作为训练材料时,应该怎样去做。据笔者所知,一般的情况是:归依较多,甄别不够;有些教学参考书籍对高考试题的解析也是如此。这样就陷入了一个误区:高考试题的命题都是没有问题的,答案都是准确无误的:学生的答案有出入(超出评分细则),就一定是学生的问题。教师评讲试卷,即使无中生有地牵强、“山回路转”地盘绕,也要归依到高考答案上面去,可怜的同学们,大多只能是“一头雾水”了。
为了具体说明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研究一些试题和答案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笔者在一个60人的高三班级作过检测,下面的学生答案和有些试题的难度统计均来自于这个班级)下面是206年高考全国卷(I)文学作品阅读的两道试题和答案(限于篇幅,请另参见原文)。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 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学生甲:声音本是听的,但“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听不到的,只是一种感觉,只能在心灵去感觉,因此作者要用“想着”。
学生乙:这种声音很细微,是不可能听到的,只能够想象。这样写把读者引入想象中,使读者犹如真的看到植物突破土地的样子,听到它成长的声音,富有感染力。
学生丙:因为“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并不能真正被人听到,是作者的想象,因而用“想着”。
这道题题干表述不是很严密。文章为什么要用“想着”?就是因为“想着”比“听着”好。按照常规,既然是“声音”,当然是“听到”;但“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则是一般“听”不到的,故而甩“想着”更准确,也更有意味。前面的向题已经覆盖了后面问题的内容,第二问就没有必要再问了。以上三个学生的答案,说明他们都解读出了“想着”的好处。但从答案结构看,甲、丙两项答案第二问都没有作答,说明学生不知第二问如何回答;只有乙答案是分为两层回答的,但他也没有答到“品味”上面去(答出这个词是非常困难的)本题难度为0.60,难度并不低,问题在于没有区分度,第一问一般都可以做出,第二问一般都没有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