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260字。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卷
班级 姓名 号数
一、论语十则(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 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1分)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4分)
吾日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传而不习乎( )吾日三省吾身(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几句话表达的意思相近?(1分)
答:
6、写出你平时积累的可以“终身行之”的一句话,并说出理由。(1分)
答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第一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 文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3分)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饿:__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3、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法,请举例谈谈。(1分)
答:
5、请再写出能够论证本文观点一个事例和一句名言:(2分)